新华网南宁8月9日电(记者汪军)绿色澳洲坚果纵横交错连片种植,金黄色蜜柚层层叠叠挂满枝头,紫色马铃薯宽窄相间套种果林。如此五彩斑斓的场景,是“老谭”谭伯果“上班”的地方。
从小生长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广西合山市北泗镇云堡村的谭伯果,如今有了“工人”身份。他以前下地种甘蔗、水稻,如今在村里一家名为澳洲坚果庄园的合作社上班。近年来,随着合作社的兴起和发展,像谭伯果这样的农民大多变身“产业工人”。
澳洲坚果庄园种植面积达3000亩,有323户贫困家庭通过在此务工赚取经济收入。“以前种甘蔗每年最多收入1万元,现在在合作社上班光工资收入就有2万多元,加上奖金每年能挣3万元。”谭伯果说。
位于广西上林县白圩镇狮螺村的益群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也让当地农民转变了身份。村民莫益贤带头创立的这家合作社,主要种植经营红心蜜柚。记者在种植基地看到,柚子树纵横摆开错落有致,叶子在阳光照射下闪着亮光,行距宽窄适宜套种水果。
种植基地在流转96户村民约500人口共计350亩土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狮螺村村民莫志福说:“以前下地干活当农民,现在当了工人变成‘上班族’,不少在广东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跑回家。”
近年来中国一些农村地区兴起的合作社对农民增收大有裨益。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激活的同时,土地资源的价值被最大化开发。在广西象州县绿丰园农产品种植流通专业合作社,记者发现生产示范区基本采用植物生长灯、“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一旁的温室内,五六名工人在采摘西红柿和黄瓜,装满车后拉进冷库,计划销往粤港澳地区。
这是通过土地流转创建的合作社,目前拥有1100多亩土地。合作社带头人是31岁的青年农民黄小龙。他说,合作社吸引大量农民前来上班,目前有60多名“固定工人”和80多名零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还让土地价值翻番。2014年这家合作社被农业部等九部委授予“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同样依托合作社“做文章”,不一样的是,这里凭借合作社发展生态旅游。村民李荣光带头建立旅游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和山林入股分红的方式发展生态旅游。“人均不足一亩地,靠种地每年收入不到3000元,发展生态旅游后人均有1万元收入。”李荣光说。
眼看家乡旅游产业势头兴旺,在广东务工5年的苏柳艳决定回到弄拉老家“上班”。除了将家里仅有的0.8亩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外,她每月在景区上班还能挣3000多元。“比出门打工看到的世界还要繁华,年轻人都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