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方式创新的滞后和过度追求物理空间形象的政绩观导向,城市建设中逆集约化现象日益突出。其中,政府角色模糊也是重要原因。只有大胆创新政务方式,把市场主体可以完成的建设、招商、运营等工作交给市场,政府才能集中力量做好解决环境保护、市场交易秩序维护、公共卫生、知识产权保护等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本职工作
针对当前城市新区、新城建设中脱离实际、贪大求洋、严重浪费土地空间的现象,国土资源部日前再次强调要注重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建议运用多种模式推动节地建设,要求通过发展“立体城市”、轨道交通、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等,推进新城、新区的“节地模式”建设。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规模显著扩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方式创新的滞后和过度追求物理空间形象的政绩观导向,城市建设中逆集约化现象日益突出。国土资源部去年第三季度开展的节约集约用地专项督察发现,2014年9月30日前的近5年,全国批而未供土地1300.99万亩,闲置土地105.27万亩;一方面是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土地供需缺口,另一方面是土地利用普遍存在的低效、闲置情况。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城新区的平均容积率在0.8至1.2,很少超过1.5,而纽约CBD容积率为5至10,新加坡是6,首尔更是达到10以上。国土资源部要求,到2020年,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面积下降80%,城市新区平均容积率比现城区提高30%以上。以5年之功实现这一目标,难度不小,其根本障碍来自于现有城市统筹发展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正因如此,诞生于新加坡的集约型立体城市模式近年来受到国内部分地区广泛关注。
实施立体城市模式的关键,在于根据城市功能板块的需求,统筹布局、集约运营城市各类资源。通过竖向发展、大疏大密、产城一体、资源集约、绿色交通、智慧管理等规划发展,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改善城市低密度分散化倾向,提升城市密集度,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既是城市规划者、决策者、管理者,又是开发建设者,这样的角色混搭在城市化初级阶段自然具备效率优势,但角色模糊,政企、政事不分,导致了城市发展中类似于土地浪费等诸多好看不好用的后遗症。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立体城市的开发主体主要是城市运营商,在城市总规、详规、绿规等框架下,在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督下,由城市运营企业统筹整合各类生产生活功能资源,其结果不仅更加贴近城市居民需求,而且成本低、效率高。只有大胆创新政务方式,把市场主体可以完成的建设、招商、运营等工作交给市场,城市政府才能集中力量做好解决环境保护、市场交易秩序维护、公共卫生、知识产权保护等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本职工作。
所以说,城市新区、新城的建设模式创新,其内涵就不仅仅是节约集约用地这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