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深读中国经济新意之三:评估中国经济切莫断章取义——专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阿尔弗雷德·席普克
中国会否启动量化宽松(QE)?中国经济是否有失速风险?大规模刺激政策是否不可避免?……围绕外界针对中国经济的种种臆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阿尔弗雷德·席普克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外界评估中国经济时不宜断章取义,而应重视中国经济的独特优势和增长潜力。
谈到所谓“中国版QE”,席普克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欧美发达经济体在接近零利率且财政能力有限之际被迫采取QE政策,其实是传统货币政策穷尽时的最后选项。
他说,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当前中国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处于相对高位,中国有充裕的传统政策工具,足以影响货币市场。因此,外界仅凭中国近期采取宽松措施这一点,就猜测中国即将采取QE政策,显然不甚妥当。
谈到中国经济增势,席普克说,虽然出现调整,但是从IMF对2015年和2016年的预测数据看,中国和亚太地区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军者。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不是孤立现象,而是地区现象的一部分,且有其积极意义。
“我们看到,中国政府愿意容忍更低的增速,以解决经济脆弱性,促进经济转向自主增长的轨道,”席普克说,“通过结构性改革,促进资本和劳动力流向产出更高的领域,中国经济中长期将赢得更可持续的增长。”他同时认为,中国央行近期释放流动性的举措有助于缓解信贷偏紧,利于避免经济过度减速。
席普克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出现减速之际,就业市场却表现稳定,这是中国经济独特而有趣的现象。他分析认为,一方面,这表明在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开始兴起,吸纳大量就业;另一方面,这可能与国内移民流动特点有关:来自农村或小城镇的移民会伴随经济形势变化进入或退出大城市,这在客观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围绕经济刺激的话题,席普克说,判断中国政府是否启动了刺激措施,要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结合起来,全面分析。他说,在中国,大量预算项目由地方政府执行,今年中国开始施行新的《预算法》,强化了对地方预算的约束,使地方财政支出受到限制。
他说,中国中央政府适当扩大财政支出,很可能是为弥补地方财政收紧的缺口。因此,外界若据此判断中国将开启大规模刺激措施,是不全面的。
谈到中国多领域改革措施,席普克指出,李克强总理近期多次释放支持创业和创新的信号。实际上,继续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简政放权、增大开放力度,都利于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使个人有机会尝试创业和创新。
“所有这些改革举措都将利好私营部门繁荣,并崛起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他说,“我完全赞同中国潜力巨大的判断,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我对此感到乐观。”
席普克表示,自来华担任现职以来,中国经济的开放力度和创业的热潮让他深受感染。“我注意到,周围越来越多相识的人告诉我,他们已开始独立创业。数周前,我随IMF总裁拉加德访问上海时,见到了一些企业家,给人极深印象。我认为这种现象(创业热潮)会伴随开放深入而不断加强。”
席普克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正转向内生增长轨道,即从以往基于投资、出口的模式转向更加依赖消费拉动的模式。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金融改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他说,推动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将使中小企业获得平等的融资渠道,创造促进创新的环境,也有利于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满足个人和企业需求。
席普克举例说,当前中国金融市场需要更多所谓“对冲机制”,人们可借以对冲风险和不确定性。“我认为,传统金融机构在此领域大有可为,有条件提供相关服务和产品。伴随中国经济继续增长,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兴起,预计中国金融界将有机会创造利润可观的新金融产品。”
谈到“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的影响,席普克说,IMF认为基础设施瓶颈是遏制亚洲地区增长潜能的显著障碍,亚洲基建领域急需大量投资。“我认为,‘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是非常重要的投资载体,有利于弥补亚洲基建市场的投资缺口,帮助释放相关国家的增长潜力,这对中国和其他国家都有利,将创造双赢的局面。”
席普克表示,尽管IMF不是开发银行,不从事基建投融资业务,但IMF热切期望与亚投行合作,并分享在相关领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