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积极因素和新动力正在积聚
今年以来,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一季度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就业形势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深化,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商业模式发生较大的调整,一些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
一、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积极因素和新动力正在积聚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现,创业创新活力迸发,经济发展在多方面、多领域呈现新亮点。
一是农业、服务业、就业总体稳定,民生改善的基础比较稳固。夏季粮油面积增、长势好,“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春耕春播进展顺利。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一季度同比增长7.9%,比去年同期有所加快。就业形势基本平稳,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大城市调查失业率总体稳定。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重点民生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和居民养老金标准、居民医保补助水平等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分别增长7%和8.9%。
二是调整转型起步较早的地方成效初显,新兴产业拉动作用增强。东部地区和部分中西部省份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一些困难较大的地方,也有不少企业努力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调整转型取得积极成效。信息软件、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动力。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明显高出整体工业水平。
三是简政放权有效释放微观主体活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日趋浓厚。市场主体继续大幅增长,一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38.4%,新增注册资本增长90.6%。创业主体日趋多元,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势头良好。深化行政审批和监管执法等改革,不断改善创业环境,一大批市场化、专业化的新型创业孵化机构涌现出来。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快速成长,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传统产业融合,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基因检测、健康服务等领域增势强劲,一季度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同比增长24.5%,快递业务量增长46.8%。
四是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热点发展加快,线上线下互动成为新趋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越来越多的实体商贸流通企业纷纷“触网”拓展营销,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1%。信息通讯、文化旅游、新能源汽车等热点消费持续扩大,净增4G用户超过6400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增长87.9%;电影票房收入增长42.4%;入境旅游3095万人次,由去年同期下降5.9%转为增长2.5%;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2.8倍。
五是资本市场持续活跃,对提振社会信心、推动要素流动、促进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改革深化和政策利好因素作用下,市场预期明显改善,沪深股市持续放量上扬,中小板、创业板指数上涨尤为强劲。证券市场融资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占比提高,股权融资功能明显恢复,规模达到2410亿元,增长54.7%;债券市场融资3.13万亿元,增长40.4%;上市公司兼并重组涉及金额115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4倍;新三板挂牌企业一季度新增近600家,市场规模和覆盖面快速扩大。这些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兼并重组和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了助推作用。
六是“三大战略”全面布局,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新增长极和增长带初露端倪。“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由顶层设计转向专项规划与具体实施并进,一批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以及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能源资源、装备产能、经贸、人文交流等重大合作项目已经启动实施。一季度对外投资增长29.6%,利用外资增长10.6%。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这些都将进一步统筹国内国际资源,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强新的增长动力。
二、经济运行走势分化,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在看到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稳步推进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需求收缩,内部多种矛盾聚合,经济走势分化,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一季度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总额下降6.3%,其中出口增长4.7%,但3月下降15%;进口量价齐跌。规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6.4%,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投资增长13.5%,同比回落4.1个百分点。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同口径仅增长2.4%,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7%,已连续6个月下降,亏损微利企业增多。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连续37个月下降。一些方面的风险有所暴露,信用违约事件增多。
总的来看,当前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凸显。近一个时期,出台了降息降准、减税清费、促进公共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等一系列预调微调政策措施,正在陆续发挥作用,“稳”的因素在增多,但促进需求回升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国在稳增长方面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发展回旋余地大、制度优势强、可运用政策工具多。只要把握好近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的结合、发展政策和改革举措的结合、国内政策和对外经济战略的结合,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激发各方面积极性,是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做好当前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及时进行预调微调,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狠抓工作落实,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重点要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增加公共支出,处理好政府债务管理和稳增长的关系,大力盘活存量资金,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把握好度,注意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促进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发挥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
二是着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认真选好投资项目,做到有市场,有长期回报,精准增加短板投资,加快推进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清洁能源、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粮食水利、交通、生态环保、健康养老服务七大投资工程包建设,继续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方式,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建设。注重扩大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潜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六大领域消费工程。落实改善消费环境的各项政策,努力提高消费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完善市场环境,盘活存量资产,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是努力打造新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分专项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大板块”(东部转型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三个支撑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组合,支持国内交通、产业等重点领域建设以及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国际装备产能务实合作。
四是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健全创业促进机制,加快落实支持众创空间政策措施,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实现动力转换的关键,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出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纲要,抓紧落实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若干意见。强化产学研用结合,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五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积极培育制造业发展新优势,抓紧组织实施“中国制造2025”专项规划,落实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稳步有序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切实落实和完善企业兼并重组税收政策,避免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先进产能在金融等政策上搞“一刀切”。促进环境治理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协同推进,加快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工程,完善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夺取夏粮丰收,发挥好农业稳基础稳增长重要作用。
六是将改革开放扎实向纵深推进。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坚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方针,坚持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在继续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等有利于激发活力稳增长的关键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再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大幅缩减中央和地方政府定价目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整体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努力开拓新兴市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