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出炉”。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各方再度聚焦投资。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当下,我们该如何看待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它是“洪水猛兽”还是“增长利器”?
补足基础设施短板是重点
13日,世界银行发布《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将同比增长7.1%。
在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投资与扩消费成为稳增长的两大重点。从投资来看,去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推出七个重大工程包,涉及数百个项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将推动以铁路投资和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两个8000亿”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投资。
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会否变成“强刺激”的“洪水猛兽”?对此,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中国强调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进出口,重点在于要更好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我国投资领域很大、潜力很大,在需要投资的领域加强投资理所当然,不存在强刺激,关键是解决投资效率,实现精准投资。”
根据测算,近年来我国投资增速和GDP增速之间的关联度约是2.6:1。这意味着,经济增速要达到7%左右,投资增速应该保持在18.5%左右。
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不能把投资看做“洪水猛兽”。他认为,在外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中国今后必须靠内需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投资也是内需的一部分。“内需分为投资和消费,消费非常重要,但持续增长还是要靠投资。”
在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宁吉喆看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一大目标是补短板,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有关统计显示,我国人均公共设施折合成资产不仅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低于日韩,仅相当于日本的五分之一。“投资是一个中性词,不是说投资就不好,这是误读。”宁吉喆表示,以公共服务为例,投资多了肯定比少了好。
把握新业态确保投资质量
在距离贵阳龙洞堡机场6公里的地方,一座集旅游、养老、地产、体育、休闲、教育等多种产业为一体的新型综合生态城市正在悄然兴起。
“旅游、养老、养生都是国家积极倡导的产业,我们将抓住这一产业机遇,打造中国综合生态城市的典范。”参与建设的中铁贵州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敏说。目前,住建部在国内首个健康养生养老设施规划建设国家标准示范点已在此挂牌成立,未来还将建立一个健康养生养老与绿色生态城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业内人士看来,投资多少不是最关键的问题,重点在于投资的质量,能不能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的投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新常态的需要,特别是单纯依靠大规模投入和房地产的投资难以为继。今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光建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表示,适当精准可控的投资是必要的,需要防范的是无效低效的投资。“要优化投资结构,进行有选择的投资。比如,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中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
我国正不断着力调整投资结构。7个重大工程包中不仅有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的“补短板”,还有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等新产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体制改革激发投资活力
补短板、调结构,解决的是“投什么”的问题。要确保投资有效益,还得解决“谁来投”的问题,让各类经济主体都有参与的活力。
3月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印发《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实施意见》,明确要以改革的办法,解决社会资本“进不来”、“不愿进”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只要是社会资本,愿意投入的重大水利工程,原则上应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
徐绍史表示,政府要把一些现金流比较充裕又有稳定回报预期的好项目拿出来,让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来做;同时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基金、社保、保险、信贷、社会上的各种投资基金和投资公司加强合作,共同来扩大投资的规模。
他表示,今年发改委掌握的中央预算内投资477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到1%。在用好预算内投资的同时,要撬动社会和民间投资,创新投融资的体制机制,解决“谁来投”的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认为,要让投资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更好地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
他表示,改革的着力点,一是要确保制度的严明性和政策的连续性,不能在经济下行之时才想到社会资本;二是要降低民企门槛,厘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改变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和作风,给予社会资本更大的尊重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