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连增不跌价,黑龙江垦区粮作物价格平稳
[摘要]据黑龙江当地媒体报道,预计今年粮食总产约为435亿斤,实现生产“十一”连增已成定局。
据黑龙江当地媒体报道,截至2014年11月5日,黑龙江垦区1263.8万亩玉米、30万亩马铃薯、623.0万亩大豆、2264.8万亩水稻的收获工作全面完成,预计今年粮食总产约为435亿斤,实现生产“十一”连增已成定局。
粮食作物增产对农民来说赋予了丰收的兴奋,同时也让种植户增添了一丝担忧,高产能否带来高收益,这才是决定农民腰包鼓不鼓的最终因素。
根据一亩田农业网2014年11月4日至11日一周行情监测显示,黑龙江大米价格4.34元/公斤,小麦价格2元/公斤,大豆价格基本保持在3.98-4.08元/公斤。(图表)
价格平稳保证了农民收入和预期不会产生过大落差,一年的付出终将得到满意的回报。原因除了今年的风调雨顺,各作物生长期雨水充足,光热匹配,生育进程正常,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提高和标准化作业。
标准化作业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一个显著性的标志,从全面积推行模式化栽培到重点推广应用集中智能化浸种催芽、大棚高台旱育、高速机械插秧、GPS卫星定位自动导航、匀速精量播种、促熟增产等农业生产新技术,黑龙江垦区十一年来的作业标准在一项一项填充。
标准化作业保障了十一年的粮食增产,增产后又如何保障价格不因品质而下滑?实际上,熟悉农业生产作业的人都知道,收割季节的“三秋”准备才是第二年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秸秆还田,培肥地,旱田松翻结合,松耙结合,千方百计扩大秋起垄和秋施肥面积,力争100%黑色越冬才是明年高品质粮作物的基础保障。
据了解,截止11月6日,黑龙江垦区已完成秋整地4235.8万亩,完成100%。其中旱田整地1971万亩,完成100%,秋起垄面积1344.3万亩,秋施肥266.2万亩。
“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农业生产离不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而现代农业的高度集约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夯实了垦区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在被誉为“中国的粮仓”的黑龙江垦区,如何利用现代农业信息手段和科技手段拓宽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也成为粮食增产之后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