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CPI同比涨幅回落至年内低点,PPI降幅扩大,显示经济增长动能仍然不足。下一阶段央行料加大价格型工具的使用力度,多方引导市场利率下行。
央行公开市场14日进行200亿元的14天期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3.4%,这是正回购利率继7月14日和9月18日之后的年内第三次下调。中标利率下调显示央行试图引导短期资金成本下降进而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降利率”可能是央行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首先,回购利率还有继续下行空间。从货币市场利率来看,相比于2013年上半年的正回购发行利率(当时28天正回购利率为2.75%),目前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仍高于彼时,甚至处于历史相对较高水平。实体经济利率也居高不下。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6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6%,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回购利率在未来可能成为央行基准利率的备选项,通过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的下行,带动货币市场资金利率中枢下移,以此改善银行的同业负债成本,进而降低银行整体成本。
其次,货币政策或小招频发。由于经济仍然低位运行,三季度GDP增速较一、二季度料进一步走低。在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前后,不排除一些定向刺激政策配套出台的可能。在公开市场上,央行通过定向降准、定向降息、定向投放SLF等多种手段,都可以推动市场利率下行。例如,9月投放5000亿元SLF后,资金面迅速转松,7天回购利率回落到3%附近。
再次,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将为下一步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的运用创造条件。自新预算法通过以来,财税体制改革继续稳步推进。10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意见》,8日发布《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通过这两个文件,国务院完成了对新预算法实施工作的细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也会在另外一个层面减少货币政策的掣肘。在地方政府预算约束强化之后,资金配置的扭曲情况有望大为缓解。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一方面能够改善当前“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另一方面也将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有利于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过渡。
还应看到,在目前货币传导机制不畅的情况下,通过短端利率来影响长期利率的效果有限。当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最直接的方式还是启动降息。如果经济持续走低,融资利率依然高企,央行将有必要调整基准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