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在中央“微刺激”政策的主导下,今年地方政府争先出台刺激政策,目前各省市的计划投资总额已经累计超过10万亿元。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微刺激”,是否到了地方就会变成“强刺激”,因而重回投资拉动的老路呢?地方政府的钱将从哪儿来?天下财经值班编辑李方军昨晚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王军。
记者:“微刺激”意在稳增长、调结构,但落实到地方政府是否会变成“强刺激”,要重回投资拉动的老路?
王军: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是很难得出目前地方政府在进行“强刺激”这样一个结论。理由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这些投资规模已经披露出来了,仅仅是地方政府的一个计划投资规模。第二,这些投资所涉及的年度还不确定。第三,这些投资资金的来源并不一定都是由政府的财政出资,有相当一部分是社会资金在参与,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国家正在鼓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的模式,来推动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我们也不能低估当前地方政府转方式、调结构的决心和意志,特别是经历了上一轮4万亿大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痛苦后,充分认识到过去长期以来对于投资过度依赖的弊端,再加上当前中央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都在相对紧缩,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的科学导向等等,在这些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我相信地方政府不会重复走过去那些老路。
记者:在当前房地产市场时时变动,难以揣测的背景下,今后地方政府的筹钱渠道会发生什么变化?资金主要来自于哪?
王军:在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资渠道肯定会有很大的变化。过去那种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土地财政的依赖肯定是难以维系的。
新的融资渠道主要有这么几个: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调整之后,可能会给地方产生新的增量。二是地方直接发债的试点范围未来会进一步扩大。三是会有一些新的税种开征。四是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和调整,随着各个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地方国有资本会逐步退出一些行业和企业,也会产生一些资本性的收入。五是以市场化的方式比如说财政贴息、财政的补贴等等,还会吸引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参与一些项目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