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张芳曼
机器换人
农民工向西向东?(聚焦“机器换人”·转型中的农民工(上))
编者按:当东部一些企业机器换人现象升温,当机器把劳动生产率提高数十倍时,有人担忧,“机器换人”时代是不是来了?会不会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
事实上,“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全球第一,我们关注机器换人现象,更应该关注转型中的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流动趋势发生哪些变化,他们如何适应产业升级,怎么让他们告别“候鸟式”生活融入城市,这些无论对东部还是中西部来说,都是要面对的新课题。本报记者深入到农民工输入地珠三角和输出地四川对此进行了调研。
提 要:
■一些行业机器换人替换了部分人工,倒逼产业转型、调整用工结构
■大量小微企业并没有机器换人,发挥就业“蓄水池”作用
■“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是个长期过程,关键是解决好转型期的农民工问题
1.毛织镇的“机器革命”
一台电脑织机可替代8名工人,全镇数控织机超4万台
在广东东莞的毛织大镇大朗,纺织工周丽芳感受到数控织机的厉害:“半小时就能织出10件毛衣,相当于过去5天的工作量。”
在毛织服装厂工作10年,周丽芳已不是那个在手工织机上“拉拉扯扯”的普通工人。从2008年起学习电脑织机,这个湖南妹子眼明手快,现在一个人可以看8台机器,在行业里算是中上水平了。
为何要用机器换人?“工人难招、工资太贵!”毛织服装厂厂长李运来直言,目前纺织业的熟练工工资一般在3000元左右,而一台电脑织机可以省下近30名工人,人工成本就可缩减1/6—1/8。国产织机每台10万—13万元,投资很快能收回。
李运来说,机器换人带来的不仅是劳动效率。“现在社保压力少了,产品次品率低了,质量更有保障,过去从来不找我们的中高端品牌订单也能接到了。”
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人工与机器的算式正在逆转。在颖祺实业有限公司,偌大的车间几乎看不见工人,公司负责人说,过去手摇织机部有400多名工人,现在手摇织机全部淘汰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台电脑织机工作效率是手摇织机的2.5倍,公司有1000台电脑织机,可以少请4000人,仅织片一道工序就节约八成劳动力成本。”
对周丽芳而言,现在的工作轻松多了。“以前人工去拉机,经常会夹到手指,现在只要手指摁下按键,机器就可以按照程序运作。”作为熟练工,她的月工资涨到3500多元。
据统计,2013年底大朗镇的数控织机总量已超过4万台,按一台数控织机替代8名工人算,可以少用30多万产业工人。
大朗的故事,在东莞每个镇街发生。日前,东莞市经信局等部门对441家企业调研发现,近5年投入资金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占到66%。
2.机器换人时代来了吗
大量中小微企业没有机器换人,用工总量保持相对稳定
机器换人,大量农民工去哪儿?
有关专家表示,机器换人带来的是用工结构调整:对普通工人的需求相对减少,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较快增加。
来自东莞劳动部门数据表明,多年来全市用工总量保持在相对稳定水平。去年3.2万家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员工达363万人,同比增加4.76%。
东莞市经信局负责人坦言,机器换人并非涉及全部企业、所有工序,有不少环节是机器做不了的。东莞还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他们是就业的“蓄水池”,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机器换人还很遥远。
颖祺实业机器换人还有另外一笔账,就是设备更新的不菲投入:目前该公司的电脑织机主要是从德国和日本进口的,平均每台价格在35万元左右,1000台电脑织机上线,投资就是几个亿,还要新增电脑编程员岗位,按现在行情月工资要5000元左右。这些投入让许多小微企业感觉望尘莫及。
南城一家小型电子企业主说:“现在生产还是更多依赖人工,不是不想引进自动化,而是成本实在太高,一个车间配套下来将近百万,没有实力的企业想都不要想。”
外需减少、成本上升等对行业影响不可回避。东莞理工学院莫安达教授分析,对机器换人,规模较大的企业较乐意,而中小企业较犹豫,一是投资较多,二是订单不稳定,机器换人成本回收可能需要3—5年,他们担心一旦投入,遇到订单不足、产能闲置等问题,难以转产。
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中小企业正搬离发达地区。暨南大学教授冯邦彦说,随着劳动力廉价时代的结束,东部企业要么转型升级,要么搬迁,否则只能等待淘汰。对于农民工来说,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才更真切。
3.农民工返乡就业增加
越来越多人看好家门口就业,西部省内转移就业增速加快
今年5月,四川省广元市清泉村林德福结束了7年的“闯荡”生涯,回到家乡一家食品加工厂做起仓储保管员。“老家企业越来越多,谁不想离家近点挣钱?”林德福说,他现在每月收入2400元,包吃住,虽然比在广东打工时少些,但离家近心里踏实,活儿也不累。
林德福所在的工厂,是当地引进的核桃加工企业。核桃是朝天区的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近30万亩,带动的相关产业吸纳了当地1/3以上农村劳动力。“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我在加工厂上班,顾家方便,比在外打工强不少。”宣河乡核桃专业合作社社员陈波,两年前返乡到产业园务工,每年都能存下3万多元。
“我们承接的不仅是东部产业转移,还有本地劳动力的回流。”简阳市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林向琴说,园区将培训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吸引了大批本地农民工返乡。
积极想办法,留住农民工。2013年四川省首次开展“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将30%公租房房源定向提供给农民工,这对返乡农民工而言无疑极具诱惑。
“在外打工,最难受的就是每晚睡觉的时候。”秦伟是简阳市石桥镇农民,原本在北京做餐馆服务员,住在一间“挤了八九个人”的地下室。听说回乡能申请公租房,他一咬牙回了简阳。现在,他在一家药厂做物料监管员,工资2500元,租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月租金不到400元。
记者从四川省人社厅了解到,2012年全省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人数首超外出就业,其中,省内转移就业1291.87万人,同比增长18.33%;省外输出就业1117.27万人,同比减少7.3%。
四川省社科院管理学研究所所长伏绍宏认为,农民工转移之所以出现“拐点”,一是由于东部产业升级,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二是因为四川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务工环境、实施就业创业优惠政策。
4.十字路口的徘徊
老一代面临“是走是留”的纠结,新生代渴望“回炉深造”
在东莞打工10年,来自重庆的70后陈清丽在南城一家鞋厂工作。如今在她的家乡,有不少珠三角迁过去的企业也需要她这样的熟练工。“家门口能拿到同样的工资,干吗跑这么远?”陈清丽常常问自己,东莞开销大,一个月收入所剩无几,但回家乡,一切还是未知数。是走是留?要不要放弃正在申请的东莞户口?对陈清丽来讲是个纠结的问题。
东部的工资正失去吸引力。统计显示,2013年东部农民工平均工资仅比中西部地区高10%。然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跨省流动农民工中,85.3%流向东部。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八成选择外出从业,他们来自农村,许多人从未干过农活,面临着“回不去故乡”“难融入城市”的尴尬。
当周丽芳日复一日操控电脑织机时,她的侄女毛小芬来到东莞。对于这位技校毕业的80后,学电脑织机简直是小意思,但这样的工作对她毫无吸引力。“我怎么能就那样站在那里,当机器人的助手呢?”小姑娘不喜欢没有创造力的工作,她想要的工作即便是从生产线做起,也要有上升通道,希望最终能从事管理,或者成为技术工程师。
21岁的蒋学军,前不久回到成都老家一所汽修学校深造。他说:“去浙江打了两年工,但钱不是想象的那么好挣,还是要多学些技能。”小蒋告诉记者,学校里很多学生都和他一样,回到职业学校学习,希望毕业后做汽修工,这个行业收入不错。
成都负责就业培训项目的张远超说,与老一辈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多的学习诉求,对个人认同感的追求更加强烈。
四川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永忠说,目前四川各地已经向“招商选资”转变,高精技术产业渐成引资重点。成都一家电子产品代工企业负责人表示,从去年开始,技工招工数量已明显减少。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这都是新挑战。
专家表示,“技术红利”代替“人口红利”是一个长期过程,如何解决好转型期农民工问题才是关键。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