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35个春秋,35年来取得的最主要成果就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5周年,最根本的是要充分认识走中国道路的必然性、科学性和优越性,树立全民族高度的道路自信和改革自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使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道路走得对不对?要从历史发展中求证,搞清楚它是怎么开创、怎么走到今天的,弄明白为什么它是我们自主探索、自主选择的正确道路
中国道路是怎么来的?其源头可以上溯到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探索贯穿近代以来的整个历史过程。170多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侵略和凌辱,震醒了停滞和封闭中的大清帝国,使“天朝上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赶上时代潮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特别是其先进分子必须作出回答的历史课题。
从大历史的视角审视,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卷入近代世界,并由此开始了艰苦追寻现代化的过程。这是一个一直将延续到本世纪中叶的持续约200年的长过程。这个长过程大体可分为两个100年的时间段:第一个100年,从近代史开端到新中国成立;第二个100年,从1949年到2049年。之所以作如此划分,是因为这两个100年分别与中国道路的两个关键词:“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第一个100年,是以“社会主义”为指向、为归依的百年求索。面对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在苦难中觉醒和奋起,发出了“振兴中华”的集体呐喊。中国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发展,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围绕这个根本问题,无数志士仁人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艰难探索。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多种主义和主张都出场了,也都破灭了;多种道路和方式都探索了,也都碰壁了;多种组织和政党都登台了,也都退出了。历史表明,什么君主立宪制、多党制、总统制,结果都行不通。正是通过反复比较和总结,中国人民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正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战胜内外敌人,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创造了根本前提。
第二个100年,是社会主义找到“中国特色”、彰显“中国特色”的百年雄起。这个过程我们已走过60多年,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一个是改革开放前近30年,一个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前一个阶段,实践过程历经坎坷,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内乱,使我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遭受严重挫折,但我们仍然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和制度成果。后一个阶段,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开启了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伟大创造。35年来,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制定实施了一整套指导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成功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5年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中国道路走得对不对?要从实践效果去求证,搞清楚这条道路收获了什么、成就了什么,弄明白为何它是显示出巨大比较优势和制度优势的成功之路
中国道路走得对不对,实践是最好的裁判,是最硬的标准。35年来,中国道路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实现了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学者们称之为“当今时代最为重大的事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是“难以想象”、“超越想象”。
一是创造了“中国奇迹”,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所谓“中国奇迹”,是国际经济学界的评价。那么它“奇”在哪里呢?“奇”在经济增长之快、延续时间之长、惠及面之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之大,都前所未有。像中国这样一个10多亿人口的大国,国内生产总值连续35年保持年均增长9.8%,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跃居第二,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没有过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不到200美元,是当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1/3,到2012年已超过6000美元,使数亿人得以脱贫。还“奇”在中国的发展进步是全方位的,体现在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体制环境到社会结构等各领域各方面,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是彰显了“中国优势”,显示了中国独特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比较才能分出高低、判明优劣。我们说中国道路走得对,就在于我们有底气与前后左右比、与其他国家比。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绝大多数都搞资本主义,但真正很发达、富裕的也就是那么一二十个国家。我们有信心与任何发展中国家比,比如我们的邻居印度。中印独立时间、发展起点都差不多,经过60多年发展,是不是像西方媒体“鼓噪”的那样印度将超过中国呢?世界银行2010年公布了一组数据,说中印之间的差距可以用2、4、6、10、20和不可比来形容。所谓“2、4、6、10、20”,就是说在从粮食产量到经济规模、外贸总量、发电量,从外汇储备、钢产量、电视机数量到吸引外资数量,以及在吸引境外游客数量方面,中国分别是印度的2倍、4倍、6倍、10倍和20倍;而“不可比”,就是在高铁、高速公路、奥运奖牌数、妇女地位等方面,两个国家没有可比性,中国不知比印度好多少倍。这向人们说明,曾经具有相似国情、相近发展水平的国家,由于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其结果大为不同。我们也有信心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比。应当承认中国与美国还有不小差距,但要看到两国发展起点和条件很不一样,美国是经过200多年发展才有今天的局面。比如,美国曾大肆对外扩张掠夺,其最初13个州总面积只有现在的1/10,后来夺取了近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对美国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再比如奴隶贸易,1500年到1800年,约有1200万黑奴从非洲运到美国,到1750年美国殖民地人口中几乎有1/4是黑人奴隶。曾经从事贩奴生意的著名牧师约翰·牛顿说过:“美国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通过残酷榨取黑人身上每一滴血汗所得来的。”中国在这方面没法也不会与它比。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才短短35年,就已大大拉近了与美国的差距,虽然人均收入水平还相差不少,但经济总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再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特别是缘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看得愈加清楚。而中国与西方在发展形势上的一好一坏,恰恰形成鲜明对比。它也向人们表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果坚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完全可能跨越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鸿沟”的。
三是激发了“中国想象”,增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的信心。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激发了世界上有识之士对中国的重新打量,对中国成功背后的制度原因和理论支撑的探寻,关于“北京共识”、“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等的议论和研究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认识到,每个国家都应当而且完全可能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正如印度总理辛格前不久在中央党校演讲中所说的,中国的“经济改革及其瞩目成就,激励了所有发展中国家”。有些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具有世界意义,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激发了世界关于制度的丰富想象”。
中国道路走得对不对?要用改革的思维去求证,搞清楚它面对什么问题挑战、怎样攻坚克难,弄明白为何它是我们最具信心、最应坚守的必由之路
人们评价中国道路,既会看已经取得的成就,又会与面对的突出问题联系起来。那么,应该怎么看待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用不同的视角和框架来分析,结论必然大为不同。如果用改革的思维来分析,用改革的办法来应对,就会看到我们面临的问题只是“成长的烦恼”,是推进国家发展进步的新契机,从而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继续走好中国道路的信心。
第一,改革本身是由问题倒逼产生,又是在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的。35年前,由于“左”的长期影响特别是“文革”十年内乱,我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生活普遍比较困难。正是决心化解严峻局势、打开一条发展新路,我们党才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从那时以来,改革在破解一个个问题中逐步“杀出一条血路”,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其他各领域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中,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回顾这35年,我们党始终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有效解决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才把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才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随着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会出现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这种“不相适应”,体现为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路程,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加集中地呈现出来。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1993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深刻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都是“不相适应”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通过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也需要不断进行下去,所以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现代化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改革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我们与时俱进、赶上时代的必由之路。
第三,改革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关键一招”,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攻坚克难的战略抉择。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极为艰巨复杂。在这样一个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怎样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对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清醒,他们给出的“关键一招”,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十八大之后这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鲜明地举起改革的大旗,表明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攻坚克难。习近平同志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了总部署,勾画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全会研究部署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改革措施之多、政策之实、影响之大,都是空前的,不仅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认同,也赢得国际舆论的高度赞赏。国外媒体评论说,中国推出了“最具雄心的改革”,是“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经济与社会改革”,预测“中国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将“带来影响广泛的全球经济变革”。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改变命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号”巨轮必将破浪前行,把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逐步变为现实。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