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腾讯网十周年“中国说”思享会在北京举行。“李克强经济学”概念首创者,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黄益平做了题为“中国经济改革前景”的主题演讲,黄益平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他认为“决定”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变化概括为六点: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上升、收入分配改善,消费在GDP占比增加,产业升级加速,经济周期愈加明显。以下为演讲实录:
黄益平:我要说明一下,“李克强经济学”是我们原来工作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作为北大经济学教授,我不会花太多时间讨论这样一个概念。为什么当初受到全世界这么多人关注?主要是因为在过去十几年改革和增长,大家对中国新政府的政策有很多新的期待,实际上新的领导人上来以后有各种表述,但外界很难准确地理解我们新的政府到底要做什么,尤其是十八大开完,三中全会还没开。我个人觉得“李克强经济学”的概念顺应了国际上的这种需求。三中全会后,全世界都在学习这次会议的政治文件。我上周末在北大组织了一个三中全会的解读会,原先准备来300个人,结果来了一千多人。我今天给大家分享我自己学习文件的三点体会:
第一,为什么大家现在这么关注中国经济改革政策?或者说当初“李克强经济学”不是一个很科学的概念,为什么提出来以后受到这么多关注?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第一次变得很重要。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经济在全世界排在第一百多位,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管做什么都会对世界经济会造成很大影响。这一点意味着大家会关注中国经济,像我们每个人都会关注美国会发生什么是一个道理。同时中国过去30年增长模式有两个很重要的特征:第一个是高速增长,所以创造了中国奇迹。第二个很重要的特征是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经济结构失衡,包括投资占GDP的比例太高,消费占GDP的比例太低,消耗太多的大宗商品、环境污染、收入不平等,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的腐败。这些问题全加在一起,每个人都会看到,我们这样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是我们前总理温家宝就说过,现在的增长模式是不协调的、不平衡的、低效率的,从而是不可持续的。
这样所有中国人和外国人都会提出一个问题:今天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这么大,但如果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可能就会影响到每个人,不光是中国人。对于我们周边国家甚至世界很多地区都会造成影响。现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每年大概有30%—50%的GDP增长是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的,所以每个人都在关注中国的经济下一步能不能持续下去,能不能持续增长?这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原因,因为它有很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有很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每个人都看得到,我们也都知道:如果它持续下去,增长很快会下去。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大家都在读“三中全会决定”,我自己读完后什么感想?我们过去对“李克强经济学”有一个简单的概括,我觉得简单说是“不刺激、去杠杆和保改革”。但其实“不刺激”,是不再大规模地刺激经济增长,目前来看还是维持下去。“去杠杆”的意思是钱太多,又有一天会出现问题,通胀和市场泡沫最后总会导致很严重的问题。前一段有一本书《这一次不一样》,两位美国经济学家总结过去了800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历史,他们发现每次危机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有的进展,但有一个是共同的,当你的信贷高速扩张持续一段时间,最后都会导致很严重的问题。现在信贷占GDP的比例已经非常高,这里面有没有风险?我相信无论是金融市场 还是政府部门都会看到这个问题,我们适度地去杠杆,控制金融风险。
三中全会100多条措施,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经济改革方面来看,我的感受是两条:一是顶层设计,党管改革,现在要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最高层领导统一决策问题,政府提方案,然后到中央。这个做法可能有意义,在于过去十几年改革一直推进似乎不是很理想,有各种解释,其中一个说法是利益集团太强大,我们没有很果断的决策机制,所以很多改革都是不了了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国务院发布的“三十六条”?“三十六条”主要是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但政策决定之后执行效果不太好,有一个“36条”,又搞了一个“新36条”,不了了之,没有结果。
过去农村大包干是从下往上改革,现在很难,需要好的设计,所以中央组建领导小组是有意义的。我们现在期望中央小组对我们推进改革有益,因为我们改革中碰到的难题是利益集团,国有企业和其它部门利益只有靠有决断力的领导。这次改革设计似乎和过去有很大不同,过去讲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石头摸完了,下一步怎么推进?顶层设计。这在方案里非常明确。
另一条是市场化。公报出来后,过去是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以后要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中文不太好,看了两遍没有看明白,基础性和决定性有什么差别?各位都是文化界的高人,我相信一看就明白了。我学了很多遍,明白了基础性的作用是基础,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决定性是根本性的作用,凡是市场可以决定的东西,政府不要再干预了。这个延续了十三届三中全会建立市场经济的最后灵魂,市场可以决定的政府不干预,当然政府要发挥作用,什么时候政府发挥作用?主要是在市场失败时,过去往往很强调有政府失败,但实际上也有市场失败。比如医院、教育是否全部放开就可以了?可能没有那么简单,所以需要市场的力量,但也需要政府发挥一定的功能,维护市场的秩序和保证各方利益等。
具体而言,市场化过程中有两条措施:一是国有企业改革,这个改革措施远远超过了国内外经济学家的预期。原来大家觉得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这次决定里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很大,最重要的是由过去管事、管资产,现在变成管国有资本,这是非常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以后有人管国有资产不一定要任命董事长、总经理,不一定参与企业运转,考虑的是企业是否有高回报,如果有回报可以把资本从这个企业转到另外一个企业,这个类似的模式是有的。比如新加坡的淡马锡。第二个比较重要的变化是要素市场的改革,要素市场的改革可能是下一步根本性的。
第三是如果这些政策真的实施下去,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当然能不能实施,现在很多学者有疑问,现在方案设计非常好,能不能执行下去并不是百分之百一定有保障,记得“十一五”规划出来时,我们感觉很振奋,但几年后实施得不是非常好。假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能真正推下去,中国经济会发生历史性的转变,我们称之为从过去的经济奇迹走向常规发展。为什么会说国企改革和要素市场改革很重要?过去35年的市场化改革,导致一方面高速增长,一方面结构失衡。我自己过去有一个简单的解释,过去市场化的过程实(财苑)际是不平衡的、不对称的,过去十年改革做了什么?大多数人说是一个市场化的改革,原来是中央计划体系,以后是市场体系。今天再看中国经济,这个市场化走得不彻底:大部分产品市场都放开了,农产品、服务业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但反过来,看投入市场,从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本、水,几乎所有市场都能看到政府干预的影子,在大部分情况下把价格压低了,这个价格压低相当于过去个30年一直补贴企业,向居民征税。如果大家理解这一点,过去30年的市场化改革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居民向企业收入的分配,所以可以理解经济学很活跃、投资很活跃、出口很活跃,但消费越来越下降、收入越来越不平等、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刚才说了中央决定里有很多条,抽象来说是什么?是市场化改革最后的一条,过去把产品放开了,现在把劳动力放开,资本市场,金融改革开放由市场决定利率和汇率,包括能源、水、土地,以后由市场决定后,过去变相的补贴消除,使得过去从居民向企业收入的再分配逆转,现在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了。工资大幅度上升,消费占GDP的比重开始回升,甚至收入分配得到改善,民工工资上升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因为穷人收入靠工资、富人收入靠投资回报。从收入分配角度非常有利,但这个转型刚刚开始。这一系列的改革是把过去没有做完的市场化进程走完,现在政府干预很多市场,对价格的干预慢慢取消掉,由市场决定,这个过程从过去的经济奇迹走向未来的常规发展,从这个过程中,完成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中国经济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习以为常的经济特征以后都不会继续,以后会看到一系列新的特征。
简单来说,最重要的是六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是增长速度下降。
第二是我们所看到的市场化过程意味着成本的普遍而持续的上升,所以我们可以一看到通胀的压力会上升。
第三是收入分配会有改善。现在大家不满意,其实我们已经看到收入分配在改善,下一步会进一步改善和需要政府通过财政的手段再分配进一步改善收入的分配。
第四是经济结构有变化,过去靠出口、投资推动经济,以后消费占GDP的比重会变得越来越高,消费在整个经济当中的地位会越来越大。
第五是产业升级会不断加速,过去普遍地把成本压得很低,很多企业十年、二十年生产同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现在有一些产品已经没有竞争力了,必须调整它的经济结构,必须沿着产业链往上走才有可能保持竞争力。这是刚刚开始,下面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为成本上升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连续性的、普遍性的。
第六是中国经济周期会变得越来越明显,过去是政府保增长、保八。过去GDP增长速度一直控制在8%—12%之间,这个很难持续下去,因为一方面中国变成市场经济,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小。另外,经济周期,就像人的周期是一样的,经济周期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恰恰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很担心经济硬着落或者经济增长减速,但经济增长减速像人感冒一样,帮助我们增强体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因此,如果我们看到三中全会的决定是真实的、是真的会得到落实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是站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上,未来经济结构、增长态势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谢谢大家!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