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践行庄严承诺致力共同发展
商务部副部长李金早谈中非经贸合作
新华网北京7月17日电(记者 雷敏)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将于7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两主席之一、商务部副部长李金早日前就中非合作论坛与中非经贸合作有关情况接受了记者采访。
问:在2009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了未来三年支持非洲发展的“新8项”举措。目前有关经贸举措的落实进展和效果如何?
答:“新8项”举措中与经贸有关的举措有6项,涉及十几个领域。两年多来,在中非共同努力下,举措落实工作进展顺利。在发展援助方面,中国政府向非洲派遣了30多个农业技术组,建设学校、提供医疗物资等举措也在按计划实施。在信贷融资方面,我们与非洲国家签订了超过80亿美元的优惠性质贷款协议。在贸易促进方面,所有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均已开始享受60%输华产品免关税待遇。预计到今年底,各项经贸举措将如期落实完毕。
这些举措的落实促进了非洲民生和发展条件的改善,提高了非洲的“造血能力”。
问:中非贸易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中国商品质量的抱怨。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中非贸易在2011年达到了166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1%,是2000年的16倍。其中中国进口93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9%。
中国对非出口产品总体上质量优、价格好,满足了非洲各阶层民众的消费需求。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了少数不法分子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商务部等九部门于2010年起开展了“打击对非洲出口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商品专项治理”的行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非方一道,探索建立短期打击与长效治理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努力避免低价伪劣商品进入非洲市场。
问:中非投资合作有什么特点?外界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投资非洲是为了攫取资源,您对此怎么看?
答:中非投资合作发展很快,体现了双方在资源、市场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巨大的互补性,也证明了合作是互利共赢、有助于双方经济发展的。这一合作有几个特点,一是增长快,2010年对非直接投资流量为21亿美元,是2001年的40倍。二是覆盖广,中国投资面向所有非洲国家,2000多家投资企业遍布50个非洲国家。三是领域宽,能矿领域投资仅占中国对非投资的25%,其余75%涉及金融、加工制造、商贸服务、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四是主体多元,除国有企业外,民营企业已成为对非投资的生力军,在一些国家甚至占到当地中资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企业对非投资,都遵守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是正常的国际竞争与合作。这种合作是全面和多元的,不局限于某些国家,更不针对某个领域。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建设中非经贸合作区等措施,为中国企业赴非投资搭建了有效平台。
问: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在世界100位左右,却在近年不断扩大对非援助规模,为什么?
答: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一定规模的经济援助,内容包括建设民生项目、培训人才、提供物资等。这些援助属于“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很低,没有超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承受水平。
发展援助是各国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这既包括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的相互援助。中国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到今天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离不开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支持,2008年汶川地震时,一些并不富裕的非洲国家也向中国提供了援助。所以我们在自己发展起来的同时,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助非洲国家一臂之力。这是中非传统友谊的体现,是国际道义和责任的体现,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
问: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召开在即,您如何看中非经贸合作的未来?中方在支持非洲发展方面有何新的思路和举措?
答:目前,中非经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结合中非各自需求进一步提升合作的质量和水平。要继续保持合作规模,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避免短期行为,做好长远规划,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为此,我们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支持非洲发展,包括继续向非洲提供援助,着重帮助非洲改善民生;继续扩大双方的投融资合作,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洲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帮助非洲提升自主发展能力;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和融资手段,支持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帮其进行一体化建设。
作者: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