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银保监会、人民银行8日联合发文,将商业银行月末存款偏离度监管指标值由原来的3%调整至4%,同时要求商业银行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
《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应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改进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存款的基础性工作,强化存款日均贡献考评,从根源上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商业银行应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4%。
通知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规范吸收存款行为,不得以违规返利吸存、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延迟支付吸存、以贷转存吸存、以贷开票吸存、通过理财产品倒存、通过同业业务倒存等手段违规吸收和虚假增加存款。
银保监会表示,完善存款偏离度管理是规范银行吸收存款行为、督促银行强化合规经营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银行业务模式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及时修订,有助于进一步规范银行经营行为,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新华网)
某国有大行资产负债管理部人士认为,与2014年的考核要求相比,新的监管要求在存款偏离幅度和偏离后的纠正处罚措施方面,都有所放松,这是银保监会根据金融市场变化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
一家城商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偏离度指标从3%调整到4%,容忍度有所提高,这对银行来说,偏离度控制压力减轻”。
他表示,大型银行的存款规模大,波动也较小,而股份行和中小型银行,规模较小存款的波动性就较大,控制的难度也很大。有时候为了合规,甚至在年末一些存款增加比较大的时点,很多机构只能被动地把存款往外“撵”。容忍度提高1个百分点后,这样的情况将大为缓解。
前述国有大行资产负债管理部人士也表示:“银行存款是被动负债,但因为月末存款偏离度有达标压力,即使月末存款来了,也得采取手段控制存款,这样也不合适,新的监管要求考虑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优化。”
本次完善的新规调整了存款偏离度定量考核方法。一方面简化计算方法,将季末月份与非季末月份采用相同的指标计算标准。另一方面将监管指标值由原来的3%调整至4%。
前述国有大行资产负债管理部人士进一步表示,国内银行存款增长普遍是一季度大增,因为多数企业的奖金都是在一季度发放。如果按照2014年的计算方法,一季度的指标用前季末的平均数值来计算存款偏离指标,银行则很容易超标。甚至会出现为了满足考核存款不超标的条件,在季末不得不“赶”走一些存款。
前述城商行人士也表示,此前标准较为严苛,本次存款偏离度指标放宽1个百分点,对于不少城商行来说,影响的规模大约20亿-30亿,这样合规压力将减轻很多。“各家银行都越来越重视存款,一般性存款的增加也很难,如果控制太死了,就会影响正常的业务进行。这个调整充分考虑了银行业的现状。”他表示。
此外,季末计算方法的调整也是一项积极优化。该城商行人士表示,“原本的计算非常复杂,还设置了季末偏离度上限,确实也没有太大必要。现在简化了计算方式,季末和月末采用同样的计算方法。”(21世纪经济报道 )
监管指标的适度放松,在市场人士看来,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压力不无关系。
受利率市场化、互联网分流存款等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压力高居不下,最近两年尤为明显。
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06万亿元,同比仅多增77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4.27万亿元,同比仅多增0.31万亿元。
今年一季度,多家上市银行经营数据显示,吸收存款总额增速都有不同程度放缓,甚至近乎停滞。具体到金融机构来看,南京银行、中信银行、成都银行等存款同比增速不到2%。
存款增长乏力主要在于:一是利率市场化,银行对存款争夺非常激烈;二是金融严监管,同业负债来源受限;而资管新规的实施,让吸储利器保本理财产品退出历史舞台,加剧了银行存款压力。
过去曾有机构在研报中披露,“冲时点”存款绝大部分就来自于表外理财。
今年以来,为了争夺存款,商业银行也是用尽了手段,还瞄向了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的结构性存款,使得该产品放量猛增,4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激增至9万亿元;而大额存单也成为揽储主要手段,半年来多家银行上调大额存单利率,最高上浮55%。
然而这会进一步增加银行负债成本,可能让银行调整资产结构,进而影响银行信贷投放增长,不利于实体经济。
对于此次调整存款偏离度监管指标,某大行华东分行人士称,1个点的放松,预计上海地区银行会有几十亿元存款压力释放。
鄂永健表示,此次修订有利于促进银行规范吸收存款,稳定存款市场,提高存款的稳定性,有利于银行更为合理地开展存款业务,增强支持实体经济能力。(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