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胡巍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25期)
“2017年12月,新建商品住房网签均价同比下降0.9%,自2016年10月份以来连续15个月环比不增长。”6月19日,《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白皮书(2018)》(下称“《白皮书》”)正式对外发布,这是其中的一段话。
《白皮书》这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年度发展报告,由行业概况、重点专题、发展展望三个部分组成。2017年,北京房地产业与房地产市场、住房保障领域呈现出何种特点?释放了什么信号?
调控效果明显,北京楼市降温
2017年,北京市商品住房成交17.7万套,同比减少45.6%。其中,新建商品住房销售4.3万套,同比减少26.5%;二手住房销售13.4万套,同比减少49.8%。
可以发现,相比新房,二手房交易量下降幅度更明显。《白皮书》数据显示,二手住房与新建商品住房销售套数之比由2016年的4.6:1下降至2017年的3.1:1。
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赵秀池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新房限价,新房与二手房房价出现倒挂现象,买新房更划算。另一方面,由于从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平房和法院拍卖房也加入限购行列,使二手房交易量减少。”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院首席分析师陈雷认为:“新房大多位于郊区,价格受到政府调控指导,相较二手房来说要便宜,因此调控后二手房交易幅度下降更大。从调控结果来看,新房、二手房成交均大幅下滑,说明效果显著。”
《白皮书》提到,商品住宅交易结构中,首套、二套购房比例分别为76.7%、23.3%。
赵秀池认为,“76.7%这个比例比较正常,说明没有房地产泡沫。”
陈雷的看法是,首套购房比例76.7%,这一数字远高于其他城市,主要原因是全国认贷政策,已在异地有贷款记录的购房客在北京购房门槛被极大提高。
《白皮书》显示,商品住房交易中,新房以改善型为主。其中,套型面积在140平方米以上的占43.7%,比2016年提高7.5个百分点;90平方米以下的占20.5%,比2016年下降4.5个百分点。二手房交易以中小户型为主。90平方米以下套数占63.9%,比2016年提高3.6个百分点;140平方米以上的占10.1%,比2016年下降1.2个百分点。
对此,赵秀池分析称:“二手房为中小户型,大部分位于中心城区,拥有优越的教育医疗资源,更受刚需购房者青睐。”陈雷则认为:“新房由于位置较偏、单价低,而且受政府指导价格影响,盈利难。开发商为了盈利,更倾向于设计利润率高的大户型。这一点确实不利于刚需购房,所以部分地块政府重启了‘70/90政策’,也是在新房方面保障刚需利益。”(编者注:“70/90政策”,即2006年5月,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要求新建住宅项目,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必须占整个项目的70%以上。)
根据《白皮书》数据,2017年北京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745.9亿元,同比减少7.4%,增速比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1.9%,同比下降5.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完成投资1725.5亿元,同比减少11.6%。
陈雷认为:“北京市要控制城市和人口规模,因此不会大幅度增加住宅土地供应;另一方面,2017年政府鼓励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租赁市场,不需要扩大住宅土地供应。2017年的新增土地均为限价地块和共有产权地块,所以虽然看上去新增供应减少,但是这两种性质地块能最大限度保障刚需利益,所以是在不断探索‘房住不炒’的调控路径,推动住房供给侧改革。”
住房租赁市场同比增长22.3%
据《白皮书》分析,2017年北京市住房租赁交易量增价稳。据主要经纪机构成交数据推算,全市住房租赁市场累计交易246.8万套次,同比增长22.3%。住房租赁规模与买卖(新建商品住房加二手住房)规模之比为13.9:1,明显高于2016年的6.2:1。2017年,全市住房租赁平均月租金75.6元/平方米,较2016年上涨2.4%,涨幅回落13.3个百分点。
“租房是绝对的刚需,高房价下租房划算,加之2017年推出了住房租赁新政,给承租人赋权,同时鼓励机构租赁发展,加大了公租房与人才租赁房的供应,使租赁交易量出现了较快增长。”赵秀池说。
北京市也在积极筹集租赁房源。据北京市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主要住房租赁企业向社会提供的租房房源约60.68万间(套);“限房价竞地价”成交的企业自持租赁住房项目27个,其中已确定规划设计方案的项目8个,可提供租赁住房4473套,拟于2018年实现开工。
另外,北京市39个集体土地租赁房项目已办理占地手续,面积约204公顷,完成任务指标102%。2011年以来推出的首批5个集体土地租赁房试点项目1.28万套房源,已陆续交付。此外,截至2017年12月底,共有产权住房项目共42个、约4.4万套,其中5个项目、3937套已申购。
对此,陈雷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在市场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租赁市场会缓解供需失衡局面,延后购房时间。而共有产权房的大量入市,能极大满足刚需购房需求,使得市场能在短期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赵秀池进一步提到,租赁的需求也有高、中、低档多个层次,房企提供的高品质租赁住房,租金水平较高也属正常现象。“租金水平的高低既取决于供求关系,也取决于出租者的盈亏状况与承租者的承受力,稳定租金更多的要靠市场力量。”
住房保障各项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2017年,北京共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房6.5万套、竣工9万套,分别完成年度建设计划的131%和151%。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不含自住房、共有产权住房)投资851.6亿元,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完成86.6亿元,经济适用住房31.9亿元,限价商品住房100.3亿元,棚户区改造安置房632.8亿元。
陈雷说:“2017年是棚改推行大年,政府棚改力度极大。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棚改投资的不可持续性,后期棚改减弱后市场还需要做出相应调整。而租赁市场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未来提升空间较大。”
《白皮书》介绍,2017年分配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1.16万套,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发放1.97万户、2.23亿元,累计发放2.32万户、5.42亿元。此外,市场租房补贴新增家庭3500户,实现16区全覆盖,市场租房补贴发放1.93万户、1.86亿元,累计发放4.97万户、14.51亿元。
赵秀池说:“公租房有稳定的租赁关系,又能落户,租金比市场租金低,需求量较大;共有产权房房价低于市场价,政府又让渡了使用权,对购房人的吸引力也比较大;公租房和共有产权房的供给不断增加,会减少购买商品房的需求,对抑制房价也会产生一定作用。”
《白皮书》提到,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住房保障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日渐显现,成为新阶段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在建立“新北京人”专项分配长效机制的同时,加大精准保障力度,专项解决一批获奖农民工、环卫工人等特殊行业职工,以及首都城市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基本住房需求;推行“以区为主”分配模式,由各区组织面向本区户籍和在本区工作的家庭配租,不再组织全市大摇号,有效促进职住平衡、产城融合。
此外,住宅用地供应规模加大,从源头推动住房供给侧改革。2017年全年计划供应住宅用地1200公顷,包括国有建设用地1000公顷(350公顷用于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建设、650公顷用于商品住房的建设)、集体建设用地200公顷,以保障建设30万套住房用地需求。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商品住宅用地供应量达到721公顷,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用地供应203.9公顷,均超额完成供应计划。
“平稳”是北京楼市的未来
在加强住房制度设计、完善租购并举住房供应体系方面,《白皮书》介绍:北京将大力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稳步推进公租房建设管理;积极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其中面向符合条件的非京籍家庭配售的房源不少于30%。此外,还要落实2017—2021年住房供地计划,新增住宅用地6000公顷,保障15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全面推进住有所居。
在抓好精准调控和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方面, 2018年将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持续保持调控定力,做好精准调控,完善交易管理服务机制,大力整顿市场行业秩序,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赵秀池说:“为了实现‘房住不炒’的定位,北京通过限购加码限贷升级抑制投机需求,增加住房供应,大力发展租赁市场,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通过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实现了房价环比不上涨,说明一系列调控新政是有效果的。未来仍然会通过供求双向调节,实现供求平衡,房价波动幅度会越来越小。”
陈雷认为,调控高压下,新房市场较为稳定,未来调控会持续下去,一旦有变化,政策会继续加码,所以未来楼市会继续保持稳定。他还提到,土地是住房供应的基础,《2017—2021年及2017年度住宅用地供应计划》能有效保障未来2~7年内市场上的供应。“供应充足下的供需平衡,使得市场能够长期保持稳定,保证土地供应充足也是政府长效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说:“过去一年,北京楼市政策发布密度创造全国及北京历史纪录。经过连续的楼市调控,随着初期各种政策持续发布后,市场对政策逐渐适应。随着政策进入平稳周期,市场逐渐进入低谷徘徊,预计后续市场将继续在低位运行。如果调控的目标是市场平稳,那么现在看,目标已经达到了。”今后5年,北京将完成25万套共有产权住房供地,通过加快房源供应,提升建设品质,公平合理分配,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坚决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促进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有效推动北京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