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外资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其背后其实是外商投资政策重心的转变。那就是由过去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逐渐转变为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
我国简化外资企业设立程序,将实现“无纸化”“零见面”“零收费”。这是22日国新办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所释放的信息。根据国务院要求,今年6月底前,我国将实现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
近年来,我国“放管服”改革,持续稳步加快推进,并延伸到外商投资领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2017年商务部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分别减少30条和27条限制性措施。如,创新外资企业管理体制,将不涉及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事项,由审批改为备案管理。
在此基础上,今年6月底前,新的政策又将在全国推行,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受理,并简化外资企业设立程序。这是外资领域“放管服”改革的继续加码。
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时间内,迫于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对外商投资着重执行的是政策优惠,像在税收、土地政策等方面都向外资作特殊倾斜。但随着国内企业的壮大,以及国际投资和贸易环境的变化,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也引发了争议,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推进外资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其背后其实是外商投资政策重心的转变。那就是由过去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逐渐转变为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这是与国际经贸投资规则进行衔接的必然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吸引外资,“现在要更多靠改善投资环境”的具体体现。
外商投资环境,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与经济环境、开放质量的重要指标。过去给外资企业临时性的优惠政策与特殊待遇,并不能准确反映出真实的投资环境状况。正如相关专家指出的,打造一个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的环境,让外资投资环境更稳定、更透明,才是吸引外资、利于外资发展的重中之重。
推进外资领域的“放管服”改革,简化不必要的工商登记程序,确立可与国际媲美的办事效率和规则,看似是“细节”,但却是基础性的工作,是改善投资环境无法绕过的一环。
持续优化和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为外资提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共服务,也是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一个现实注脚。在这方面,中国的“放管服”水平,不仅要在国内得到检验,也要在全球标准中予以审视,并在竞争中寻找差距。
外资领域与国内企业的“放管服”改革,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外资领域的“放管服”改革,一方面,可利用好国内企业“放管服”改革的一些既有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先行先试,率先与国际标准看齐,起到探索价值。其最终的目标,当是让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能够享有高效、便捷,符合市场规律的营商环境。
通过优化基础性的服务,改善投资环境,对于吸引更多的外商在中国持续投资,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这对于在全球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中国而言,意义也必将溢出经济层面,进一步助推扩大开放。(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