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模式亟待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不断发展,互联网银行来势凶猛,传统银行网点将何去何从?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网点不断关停更多是银行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网点仍有其不可取代之处,只是运营模式亟待创新。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和欧洲都曾出现过一轮银行网点关停。”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何大勇表示,随着国内银行业盈利能力下滑,迫于经营压力需要降低成本,因此银行需通过缩减或关闭一些网点,或是调整一些网点的定位,以提高网点的回报率。
李奇霖表示,网点租金和人工成本上涨、硬件维护成本和设备更新投资需求也在竞争的压力下大幅度“被动”上升,加大了网点的盈利压力。数据显示,我国26家A股上市银行的应付职工薪酬从2015年开始一直居高不下,总规模在3亿元左右,提升网点渠道整体投资回报率以及单点的经营效率将成为银行关注的核心问题。
尽管成本不断上升,但银行物理网点仍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何大勇表示,网点的作用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在复杂业务方面,需由网点工作人员对客户咨询的问题作出解答;二是情感性的交流,比如老年人可能更习惯于面对面的交流;三是监管要求的开户、现场核验等业务,仍然需要在网点进行。
目前,各家银行已在网点智能化转型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称,目前银行智能化发展还不成熟,一大原因是数据维度不够丰富,各类数据并没打通,无法实现有效交互,大数据分析不够成熟,实时提供智能服务的能力不强,故仍需人工做补充。如果技术成熟,一些常规性、基础化的动作会交给机器,未来人工很可能是提供创新性、个性化服务。
除智能化以外,李奇霖表示,银行网点还应向多元化、小型化和专业化等方向转型。通过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增加银行网点的盈利能力;另外,还可以借助网点的物理场地,挖掘一些以前没有的价值,吸引相应人群来与银行网点互动,从而提高居民对银行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提高业务渗透率。对一些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银行而言,需根据当地客户的类型、客户主业的类型等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内容,砍掉低效率的服务板块,为客户提供更精准、更专业的服务,减少资源浪费。
总体来看,何飞认为,未来几年银行网点不可能大规模减少,而是会出现结构性调整。大城市会着力打造精品化网点,增加智能设备和自动化柜台。相比而言,小城市及偏远地区的网点不太可能呈规模化减少,要实现金融扶贫、发展普惠金融,没有实实在在的网点是不现实的,很多偏远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都还比较落后,想通过技术手段获取金融服务还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