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年中时点,流动性状况就很受关注。今年也不例外。
分析认为,市场资金供求存在一定缺口,流动性运行变数增多,金融监管考核、法定准备金补缴、政府债券缴款、企业分红购汇将是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但从5月底开始,央行已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并增加中期流动性供给,展示了维持流动性合理稳定的态度。未来央行通过多种手段,给予金融机构必要流动性支持依然可期。资金面波动可能难免,但不会出现持续、剧烈的波动。
年中资金面走向很受关注
今年以来,资金面状况总体上要好于预期:一季度持续宽松,春节前的“长假效应”未见踪影,节后现金回流则造就了资金面季节性的宽松,即便在3月季末时点上,资金面也未出现明显的“鼓包效应”。反倒是4月降准之后,资金面出现了戏剧性的紧张,但跨月后即恢复平稳,5月流动性虽两度面临税期因素扰动,但也在央行适时有力的对冲下得到平抑,没有出现超预期的波动。
不过,进入年中时点,资金面走向仍很受关注。
从历史上看,年中流动性供求矛盾往往比较突出,货币市场容易出现较大的波动。最典型的例子当属2013年。2013年6月,银行间市场代表性的7天期回购利率R007最高涨至11.62%,创下历史极值。另外,2011年6月,R007最高涨至9.04%,是历史第三高值。有了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纪录,半年末流动性受到关注一点也不奇怪。
至于为何年中流动性容易紧张,分析认为,大致有两点原因:一是在投资运用、补缴存准等作用下,金融机构超储率到年中时已较年初下降,意味着资金总量减少,应对各类扰动的能力下降;二是半年末各类流动性扰动因素较多,且容易形成叠加影响。
据央行公布,今年3月末,金融机构超储率为1.3%,仍处于2011年9月以来绝对低位水平,预计经过4月份降准、5月公开市场净投放之后,超储率应有所回升,但仍旧不高。这一点,可从4月降准后,资金面反倒因财政收税呈现罕见紧张、5月末企业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再度引起资金面收紧上得到验证。
应看到,去年以来,税款清收入库之所以对流动性的影响加大。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纳税时点比较集中,短期资金流量较大;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更关键的原因是,金融机构超储率持续位于低位,资金面底子比较薄,抵御外部扰动的能力不强,各类扰动引起的市场波动因而加大。
再看眼下,超储率并不高,而未来一段时间扰动因素不少,使得流动性运行的变数增多。
面临多种因素考验
综合各方分析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对流动性供求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四项:
首先是金融监管考核。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季节性波动特征较明显。观察R007的历史走势可见,货币市场利率的异常高点大多出现在季末月或季末月的后一个月,尤以半年末及年末前后出现的次数最多。
资金面在季末“鼓包”的现象较大程度上源于金融监管考核的影响。在监管考核期来临前,市场参与者有美化指标的动力,进而影响其资金运用。通常,机构会减少资金融出、增加资金融入,而这种行为倾向具有普遍性,使得市场资金在短期内可能出现较大的供求缺口,引起资金面紧张及市场利率大幅波动。而为了防范季末流动性波动风险,机构也会提升对预防性资金的需求,这又可能进一步放大市场波动。
在金融强监管格局下,各类考核加强,新出台的政策也较多,市场适应需要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货币市场摩擦可能加大,季末资金“鼓包”的现象有加重迹象。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资管新规、商业银行流动性新规相继发布,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放松,市场担忧情绪有所缓和。但与过去的监管要求相比,金融体系面临的考核仍是趋严的,金融监管对流动性的影响仍是加大的,对这一点应有正确认识。
其次是法定存款准备金补缴。处于考核达标压力或美化报表需要,季末月份银行往往会加大揽储力度,使得一般存款在季末月会有较大规模增加,相应带来法定准备金补缴压力。这个压力主要将在6月25日及7月5日前后显现。
另外,不少研究人士注意到,2017年以来,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新增“非金融机构存款”这一科目,主要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存放在央行的备付金。今年以来,这个科目已增加了4000亿元,回收了相应规模的流动性。在支付手段现代化及监管要求逐渐加强的背景下,未来这个科目的余额可能继续增加,也可能对流动性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再者是政府债券发行缴款。政府债券发行缴款会暂时提高财政存款规模,也是资金从银行体系回流央行的过程,会回笼基础货币。
今年以来,地方债发行节奏偏慢,前5个月发行不到9000亿元,但有机构预计今年地方债发行量可能接近或超过5万亿元,年内剩余各月平均要发行约6000亿元的地方债,高峰月份可能超过万亿元。一般4到7月份是地方债发行高峰期,前期发行节奏偏慢,意味着未来几个月需要提速,政府债若集中发行,对流动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四是境外上市企业分红购汇。2017年以来,外汇因素对流动性影响减弱,新增外汇占款大致维持在零附近。目前也并未看到资金大举流出的迹象,但6、7月份为境外上市企业的分红高峰期,将产生较大的用汇需求,可能导致外汇占款余额下降,回笼本币流动性。
由此来看,未来一段时间,特别是本月中下旬,银行体系流动性将面临多种因素考验,资金供求可能面临一定的缺口,货币市场波动可能加大。
央行料提供托底支持
当前市场依靠自身难以解决资金供求缺口,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就成为影响流动性运行的关键因素。不少机构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市场资金面实际状况主要取决于央行应对举措。
事实上,在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发生较大变化之后,央行已成为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主要供给来源,货币市场运行与央行货币政策取向及操作息息相关。
年初以来,央行多次动用准备金工具,货币政策操作出现一定微调迹象,货币市场流动性总体较平稳,资金面状况好于预期。
分析人士认为,面对年中流动性潜在波动风险,央行适时开展货币政策操作,给予金融机构必要的流动性支持是可以预期的。
5月底以来,央行明显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据统计,上周央行共开展7800亿元逆回购操作,净投放流动性4100亿元,全月公开市场操作也因此实现净投放3935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上周以来,央行加大操作力度,不光是对冲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影响,也有提前释放流动性,稳定市场机构对半年末流动性预期的考虑。进一步统计显示,在上周央行开展的78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7天期共3600亿元,28天期共2900亿元,资金投放期限拉长。在6月4日操作中,央行继续开展28天期逆回购操作,交易量与7天期持平。进入6月后,28天期央行逆回购已可跨季,有助于满足机构对跨季流动性的需求。
其实,当前市场的分歧并不在于央行会不会增加流动性供应,而是如何增加流动性供应。在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或是降准的选择上,市场的看法有分化。
一般来说,为应对季末流动性季节性、临时性波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可作为主力,同时可配合常备借贷便利、MLF等操作,但降准的信号意义更强,稳定货币市场运行及投资者预期的功效更显著。
但基本可确定的是,年中时点央行会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增加跨季资金供给,平抑流动性可能出现的紧张和波动。
总的来看,由于超储率下滑、扰动因素更多、市场情绪偏谨慎,半年末市场资金面可能很难再像一季度末那样平稳和宽松,出现临时性或结构性波动可能难免,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将为货币市场提供托底支持,资金面应不会出现过于剧烈及持续较久的紧张,流动性大致有望保持稳定,资金面总体将呈现不松不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