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
其实管理部门不是没有看到过这些乱象,也一直在出台规定,限制天价片酬、打击收视造假和票房造假。但仅靠下药,恐怕还难解决产业的系统性问题。
比如大家关心的阴阳合同。因为文化产业链条的缺失,生产要素的价格很容易被人为炒高;即使不拿阴阳合同,管理部门限制片酬,从业者一样有很多规避手段。
打个比方,你限定五百万一部的片酬,OK,但在现有其他格局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作为稀缺资源,一线明星完全可以通过肖像权、广告费、赞助商等其他形式拿走十倍的薪酬。
病灶不解决,花样总是会翻新。
行业失衡发展的背后,也有金融杠杆过度撬动的影子。
孙佳山说,以电影为例,其实电影界现在流行的各种术语,比如众筹、私募、基金、完片担保、保底发行,其实都已经是金融资本运作的手法。无论相关各方是否愿意面对和承认,中国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金融衍生品,这在当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从前期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宣发,一部影片在面世的全过程中所需的全部资金,在当下都可以被打造成标准化的理财或信托产品进行融资,包括饱受非议的P2P模式。
也就是说,在过去,电影只有在影院放映才能收回成本的商业模式,在如今已经几近被淘汰,最极端的情况下,一部影片可能甚至尚未面世,就已经提前收回成本。
因为在今天的不断高涨的票房神话下,票房冠军的门槛在几年间就由上亿暴涨到20亿级别,这种甜蜜的“允诺”自然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但凡一部影片取得了票房佳绩之后,相关投资方都在股票市场等金融领域大快朵颐。
事实上,中国电影的发展,还远远无法挣脱出中国经济的宏观大环境,原有能源、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上的“热钱”,在近几年迅速涌入到影视等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领域,中国电影在最近几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金杠杆。
孙佳山指出,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目前的电影产业本身还远远没有跟上文化产业金融化的节奏和浪潮。目前为止我们还只有武打、宫廷、喜剧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成熟类型,电影版权和衍生品等领域还极不规范,更遑论由专业法律保护的、健全的投融资资金监管和退出机制,全产业链的有效权益保障还无从谈起。
这种脱节、错位的发展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缩影。既然影视已经与金融深度融合,那么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所不断提及的“去杠杆”,也依然适用于中国影视。
去杠杆是一个过程,挤泡沫是必经的阶段。
在孙佳山看来,解决当前一些大牌明星天价薪酬问题的钥匙,更多还在于中国广电行业及其背后明星制度迫切需要调整顶层设计。
对于中国广电行业而言,整合、调节广电体制近二十年所沉积的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针对影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下大气力进行供给侧改革,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让明星片酬回归到正常区间,也让影视行业回归到理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