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财务造假套路深,价值投资蒙阴影——谨防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对投资者造成了误导,极大地损害了其合法权益。对投资者来说,了解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发生的原因、造假企业的套路,学会利用财报分析规避造假标的,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当前,A股上市公司进入年报密集披露期。作为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指南针,财务报表集中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现金流、偿债能力等指标,是投资者选择购买A股标的的重要参考。然而,近年来A股市场不断上演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给价值投资蒙上了阴影。这些财务造假行为对投资者造成了误导,极大地损害了其合法权益,值得广大投资者提高警惕。
财务造假套路深
纵观国内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犹如“地雷”,充斥于几乎所有的资本市场,即便是资本市场相对成熟的美国也不例外。1999年至2002年4年间,美国市场曝出大量财务造假案件,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2011年,中概股造假案件频发,多家中概股因财务造假在美国证券交易所停牌或被勒令退市。
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频发,给资本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统计2013年至2017年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发现,5年间共有59家上市公司牵涉财务造假,平均每年近12家被罚。在过去的2017年,共有雅百特、九好集团、山东墨龙、尔康制药等11家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收到证监会发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以2017年12月份证监会公布查处的雅百特财务造假案为例:该公司于2015年至2016年9月份通过虚构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木尔坦公交工程项目、虚构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等手段,累计虚增营业收入达5.8亿元,虚增利润约2.6亿元,其中2015年虚增利润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达73%,2016年前三季度虚增利润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约20%。上述虚假财务数据通过雅百特2015年年报、2016年半年报及三季报公布,已构成信息披露违法。最终,雅百特因以虚构海外工程项目和国内外建材贸易的方式虚增业务收入,粉饰财务报表,被证监会顶格处罚。
虚构海外工程项目和国内外贸易方式虚增业务收入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惯用伎俩之一。据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曹春晓介绍,回顾国内外造假案例,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包括:虚增交易,即通过伪造销售合同、销售发票等原始单据,编制虚假代销清单,虚构交易,并形成虚假收入和利润;虚增资产,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对一些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项目不予注销;提前确认收入,虚增收入,未销售出去的商品或劳务,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利用过渡性科目,调节利润,调整跨期费用,将一些已实际发生的费用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其他应收款等项目入账,不按照相关准则要求计入当期损益;隐瞒或不及时披露重大事项,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方交易。母子公司之间往往利用不公允的市场价格,高买低卖,以此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资产、债务重组上市公司常常利用其母子公司实行资产或债务重组,将自己的不良资产转让给关联公司,母子公司将优良资产输送给上市公司,从而达到输血目的。
擦亮双眼识别真相
对投资者来说,了解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发生的原因、造假企业的套路,学会利用财报分析规避造假标的,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般而言,毛利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投资者分辨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指标。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研究员高慧珂表示,毛利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反映,且相较于净利润等,毛利率最适合与同行业公司比较。除非外部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公司的毛利率一般会表现出以下特征。纵向来看,公司的毛利率一般比较稳定,不会有大的波动;横向来看,公司的毛利率与可比对象或行业平均值相差幅度不大,也较少会远远高于可比对象或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所以,毛利率忽高忽低的企业,特别是那些毛利率远高于可比对象或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存在财务造假的可能性很高。
对上市公司来说,虚增收入的直观结果就是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较高。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即使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行业领先的公司业绩增长其实也是在行业增长速度的一定范围内,一般不会太过离谱。因此,如果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可比对象或行业趋势、平均水平偏离较大,通常就是财务粉饰的信号。
除了报表项目纵向、横向比较外,投资者也应该关注查询报表科目以外的信息。“如果上市公司存在多次主动变更审计机构、海外业务比重占比较大、董监高频频离职或变动、多次变更业绩预告、频繁并购以及被监管层发放问询函、监管函等情形,其存在财务造假的可能性较大,投资者一定要小心谨慎。”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永冀说。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财务造假的多发地,既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也一直是市场监管的重点。上交所相关负责人提醒投资者,随着近年来并购重组数量增加,有的上市公司承诺业绩出现“水涨船高”的情况,但重组标的资产后期很可能达不到承诺的业绩。对此,有人就开始“动脑筋”“想办法”,粉饰业绩、虚假披露,对于这些违规行为投资者需要格外警惕。(记者 温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