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互联互通额度扩大的消息,近日市场反应有些“冷淡”,投资者似乎已经厌倦了巨量外资借机布局A股的预期,主要股指并未迎势上涨,甚至连续两天沪港通、深港通日成交金额出现了波动性缩减。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不妨从外向内,重新审视这一额度调整政策以及对A股格局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
今年博鳌论坛释放了强烈的金融开放信号,包括5月1日起把互联互通每日额度扩大4倍。仅从现有额度使用来看,扩大似乎必要性并不大。据统计,今年以来借助沪港通、深港通的北上资金,日均使用额度占比不足5%,南下资金相对较高,日均使用率也仅在10%以上。
当前扩容被广泛认为是A股为“入摩”准备,市场预料A股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后,未来会有高至万亿美元资金配置A股。
诚然,便利外资投资是重要考虑,但并不仅仅是这样。根据韩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纳入MSCI指数经验,纳入初期往往并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按照路径,A股预计将在今年内分两阶段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分别以初始纳入因子2.5%及5%的比例完成,市场保守估计短期内境外资金流入的金额应该在百亿美元级别,不会一步到位。
但从A股自身的供给侧改革来看,当前阶段亟需更多增量资金入场,而互联互通额度扩大,提升国际化水平,将对A股营造优胜劣汰生态环境、塑造价值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新股发行常态化,“堰塞湖”问题得到逐步缓解,加上今年“独角兽”公司推动加速上市,市场供给明显增加,需要资金供给同步跟进活跃交易,参考全球估值给出合理定价。
其次,随着同类竞争对手、行业龙头加速资本化进程,上市公司也需要获得资金更多关注和价值发掘,客观上将推进A股自身的优胜劣汰。而这样的良性互动机制也正是纳斯达克等成熟交易市场保持长期牛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借助沪港通、深港通的北上资金也已经充分证明了自身价值发掘能力,其配置动向已经成为A股重要投资风向,被内地投资者称为“聪明资金”。去年北上资金成功发掘出贵州茅台、海康威视、格力空调等白马股,带动优质蓝筹股批量崛起,对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重塑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又卡位创业板复苏,积极布局“创蓝筹”。
从全球资产配置来看,当前外资对A股整体严重低配,且以被动型基金覆盖为主,这与我国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存在巨大错位矛盾,亟需优化;与此同时,包括纽交所、港交所在内的全球主要交易所均加入轰轰烈烈的改革进程,吸引“独角兽”企业前来A股上市,内地监管层也持欢迎态度,这就需要进一步营造充沛的资金环境,提供便利公平的交易机制,创建高效的估值体系,既吸引现有的“独角兽”,也不错过未来的“独角兽”。
本次额度扩容,两地监管部门均表示将继续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和监管协作,加快落实看穿式交易监管安排,保障互联互通机制平稳运行。另外,加上监管层对A股任性停牌治理、退市制度推进等,将会进一步推动A股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为外资布局资本市场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