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起的数年间,伴随并购重组的高度活跃,A股的商誉总规模已由2013年末的2141亿元,升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12565亿元。
商誉对A股公司净资产、净利润的比值究竟已达到多少?哪些行业是商誉的“储存大户”?并购活跃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是否商誉“负荷”较高?如何应对、化解商誉减值可能带来的风险?经上证报资讯统计、梳理,A股上市公司的商誉轮廓已现。
今日,1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其中三分之一的公司涉及商誉减值,减值额最高者超过4亿元。商誉减值频现的大背景是,自2014年起的数年间,伴随并购重组的高度活跃,A股的商誉总规模已由2013年末的2141亿元,升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12565亿元。
虽然这逾万亿商誉仅是A股公司同期资产总额的0.58%、净资产额的4%,但相对净利润而言,商誉减值的影响还是不容小觑。特别是个别行业板块公司的商誉总额在过去数年间增长超10倍,个别公司的商誉规模甚至超过了净资产。
不过,在投行人士看来,商誉规模随并购活跃而增长也是正常现象,对个别收购标的运营未达预期的公司要防范风险,但绝大多数公司的运营状况还是健康稳定的。同时,在监管引导和市场推动下,并购重组已正本清源、回归实体,那些遵循产业发展逻辑,助力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的并购,将极大地降低商誉减值风险。
三重维度细读商誉
商誉对A股公司净资产、净利润的比值究竟已达到多少?哪些行业是商誉的“储存大户”?并购活跃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是否商誉“负荷”较高?经上证报资讯统计、梳理,A股上市公司的商誉轮廓已现。
先看整体数据,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A股上市公司商誉总额为12565亿元,约为同期净资产总额的4%,相当于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总额的48.64%。纵向来看,2013年末至2017年三季度末,A股上市公司商誉总额至少增长了5倍,相对上市公司(年度)净利润额的比值,则从不到10%升至30%以上。
数据变化如下:2013年末至2016年末,A股上市公司商誉总额分别为2140.94亿元、3292.17亿元、6500.17亿元和1.05万亿元;商誉对净资产总额的占比分别为1.17%、1.55%、2.58%和3.63%;对当期净利润总额的占比分别为9.19%、12.92%、24.75%和37.43%。
再看商誉占比较高的行业。以2017年三季度末为统计节点,计算机、传媒、休闲服务、通信及军工等五个行业的商誉总额相对当期(前三季度)净利润的比例超过200%,其中,计算机、传媒、休闲服务行业的比值分别达503.02%、381.26%及321.5%。从商誉对期末净资产的占比看,传媒、休闲服务、计算机行业依然较高,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比值分别为26.32%、24.57%、21.58%。
其中,传媒行业颇具代表性。2013年末,传媒行业上市公司商誉总额仅为133.93亿元,而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这一数字已上升至1520.4亿元,数年间增幅高达10.35倍。超高速增长并非全都来自传媒行业上市公司数量的扩充,如2013年末,传媒行业上市公司商誉总额相对期末净资产总额的占比为6.72%,到了2017年三季度末,这一比例升至26.32%。2013年,传媒行业上市公司商誉对当期净利润的占比为80.47%,2017年前三季度,这一比例升至381.26%。
此外,2013年末,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商誉总额为151.16亿元,到了2017年三季度末,这一数据为2417.41亿元,增幅约为15倍。由于创业板在过去数年间不断扩容,仅测算绝对值并不精准。比值更能说明问题,创业板公司期末商誉对净资产的占比已从2013年末的3.25%,增长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19.66%,对当期净利润的占比从2013年的45.75%,增长至2017年前三季度的318.3%。当然,这也反映出创业板上市公司注重外延扩张,谋求跨越式发展的特质。
与之相比,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不包括中小板)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商誉对净资产的占比为2.44%,对201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的占比为28.73%。中小板上市公司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商誉对净资产的占比为10.42%,对201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的占比为146.59%。
合理评估防范风险
如何看待商誉问题,又如何应对、化解可能的风险?
有投行人士指出,按会计规则,采用收益法评估收购标的的A股公司,往往在进行“溢价”收购时会在账面上积累商誉(计入非流动资产)。商誉可视为上市公司为获取标的公司未来盈利而支付的溢价。如果标的公司运营稳健达到预期,商誉就只是账面数字,而如果标的公司不达预期,报告期末就需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减值金额将远大于标的公司盈利不及预期的部分。
这就是为何标的公司一旦“跌倒”,上市公司业绩很容易受到明显拖累的原因。最新案例如大东南,公司2月27日发布2017年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拟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60269.78万元,其中商誉减值达43723.95万元。进行该项减值的原因是,公司2015年收购的游唐网络2017年未完成预计的经营目标。此次减值前,大东南收购游唐网络形成的商誉为56061.95万元,此次的减值比例达78%。根据大东南的业绩快报,公司2017年亏损57500.63万元,其中商誉减值应占大头。
正是有了商誉减值拖累业绩的案例,投资者对商誉比例较高的公司心存担忧。据统计,共有14家A股公司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商誉规模超过了期末净资产,即假设这些公司全额计提商誉减值损失(最坏情况下),将直接面临“资不抵债”的困境。这些公司包括*ST紫学、纳思达、凯瑞德、长城影视、炼石有色、维格娜丝、众应互联、长城动漫、国美通讯、*ST昌九、民盛金科、西王食品等。
其中,*ST紫学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净资产为1.04亿元,而账面商誉额则达15.27亿元,商誉是净资产的14.64倍。纳思达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净资产为11.89亿元,而账面商誉则为140.93亿元,商誉是净资产的11.85倍。有沪上私募人士表示,类似这种商誉占比较高的公司,对标的企业运营状况的敏感度最高。
事实上,投资者也已开始对商誉占比较高的公司“敬而远之”。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共有29家公司商誉占总资产比重超过50%,而在过去一周的反弹中,这些公司股价大部分走势平平。
“除了占比极高的情况,分析商誉风险还是应该结合公司运营情况来看,毕竟高溢价收购往往对应着高盈利能力,如果标的公司确实表现优异,商誉问题无需过分担忧。”上述私募人士表示。
尤其是当前监管层对并购重组进行引导,使收购更多地遵从产业逻辑、志在协同效应,商誉持续膨胀、减值不断增加的风险已得到遏制和消解。该人士进一步提示,在并购业绩承诺逐步兑现的当下,应更加关注上市公司对商誉减值测试的合理性,防止个别公司为控制利润,对商誉减值进行调整,无法准确揭示其财务情况。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