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2日报道,在筹资和削减债务的压力下,海航集团抵押一家子公司3.96亿美元股票,向私人股本公司太盟投资集团寻求融资。
据报道,海航在提交给交易所的申报文件中表示,如果所抵股票价值与贷款之比低于某一门槛,太盟投资将拥有增持该子公司股份至最多82%的选择权。
该报道引述一名银行家的话表示,海航集团此举表明,该集团可能发现其难以通过主流市场获得融资,原因是大型国际银行撤回或拒绝为海航提供咨询或融资服务。
“基本上,龙头已经关上,因此他们在寻找其他筹集资金的方式。”这名银行家表示,“今年我们有很大几率看到债务重组。”另一位银行家表示:“与他们合作的银行已减少了,过去海航与你能想到的所有银行都有合作。”对此消息,海航方面表示拒绝置评。
上述报道还指出,近年来,海航一直在推行一项激进的、依靠债务融资推动的扩张战略,斥资约400亿美元收购了众多企业的股份,其中包括德意志银行和连锁酒店希尔顿全球。但去年底,随着该公司开始对其部分子公司的贷款实行滚转和延期付款,其现金状况恶化。
【延伸阅读】
海航降杠杆:159亿港元卖地 内部启动了更多自救行动
海航集团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不过这一次的航程可能会比以往更颠簸。
2月13日上午,海航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香港国际建投(00687.HK)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转让旗下基金股权的方式,将此前在香港启德区拿下的6565号地块和6562号地块,作价159.59亿港元出售给香港恒基兆业地产(00012.HK),预期出售事项于2月14日完成。
此时已临近中国农历新年,而海航集团内部,却启动了更多的自救行动。
“虽然海航已经冲入世界 500 强的前100强,但我们无论是机制上、管理上、行动上还是思想准备上斱存在不足。”在近期的一次内部讲话中,海航集团董事长王健说,“现在也是清理整顿的好时机,我们在线作业,边工作、边清理、边整顿、边瘦身。”
资产出售和减持
海航此次将2016年末刚收入囊中的两个地块出售给了恒基兆业。
2016年11月2日,海航集团旗下的香港海岛建设地产有限公司,以88.37亿港元拿下九龙启德第1K区3号地块(第6565号),用途为非工业(不包括办公室、仓库、酒店及加油站),使用年限为50年;12月19日,海航实业又以54.12亿港元拿下九龙启德第1L区3号地块(第6562号),用途为住宅用地,折合楼面地价为117599港元/平方米,当时再创区域新高。
海航为买下上述两地块总计斥资约142.49亿港元,而此次近160亿港元的出售价格,较购买时溢价约12%。
对于此次地块出售,香港国际建投董事会副主席刘军春表示:“恒基兆业是香港本地的地产龙头企业,相信恒基兆业参与启德区域的地产开发,能够提升启德区域开发水平,带动我们旗下6563和6564地块的价值提升,另外,本次交易可以让香港国际建投前期投资的基金提前回笼资金,有利于公司更好地集中6563、6564地块以及其他业务的发展。”
刘军春所指的6563、6564地块,是海航在2016到2017年间的五个月内,在香港拿下的四个地块中的另外两块,海航总共为这四块土地耗资272亿港元。过去一年中,为这四宗地皮的支付与开发寻求各种融资方式,也是海航系在香港的一项重要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1月底,海航集团旗下子公司刚刚宣布,将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One York写字楼项目,以2.05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0.49亿元)出售,出售完成后获得收益约880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这是当时处于风口浪尖的海航集团,确认出售的第一笔海外地产项目。
海航集团首席执行官谭向东去年底曾表示,集团正在考虑出售资产,包括纽约、悉尼、中国香港等地的部分房地产项目。
除了出售地产项目,进入2月后,德意志银行也发布公告称,海航集团对其的持股比例从9.9%降至9.2%,其中4.3%为直接持股,4.9%为通过金融工具间接持有。
海航是从2017年2月中旬开始,通过旗下的奥地利资管公司C-Quadrat Investment AG入股德银的,当时取得了3.04%的投票权,账面价值约7.5亿欧元。一个月后,海航进一步增持至4.76%,2017年5月2日,海外监管文件显示,海航已持股德银9.90%,成为德银的第一大股东。
而对于此次减持,海航方面发表声明表示,海航将继续在德银承担重要投资者的角色,此次对持股比例的调整与“长期融资结构”有关,可能暂时对投票权产生影响。
内部“健身瘦身”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售香港两地块和减持德银,是在海航集团刚刚与中信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之后。
2月9日,中信银行决定对海航集团战略授信200亿元,并量身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这也是进入2018年第一家对海航伸出援手的国内银行。
而在中信之前,海航集团曾表示已获得各大金融机构授信总额超过8000亿元,还有3100亿元授信未被使用。
“不管与中信银行新签署的授信是否能够真正立刻使用,以及如何使用,这次的签约都可以算是雪中送炭,至少表明对海航处理流动性问题的一种信心。”一位行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指出,而这种问题的最终解决,仍取决于海航的融资能力及资产变现速度。在当前中国经济的去杠杆进程中,任何银行的授信支持,都会更为严格地监管使用方向,在“收缩”的前提下用于债务周转,防止引发更大的风险。
对海航“雪中送炭”的,还有地方政府。知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在海航高层与中信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那一周,海南省的常务副省长也一同赴京。今年正值海南即将迎来建省30周年之际,省政府也一直在与海航探讨如何走出危机,办法中甚至包含了“寄存千亿资产”的可能。
除了海南省政府,代表天津市政府参与海航旗下天津航空组建的天津保税区,近日也拿出了4亿元对天津航空进行增资,相当于给出了4亿元的“无息贷款”。
而在海航集团内部,一场名为“健身瘦身”的自救行动也已启动。成立不到一年的新传媒产业集团被并入科技集团,其他各产业集团也分别制定了各自的瘦身健身方案,控制人员引进,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快清理与主业相关不大、规模小又不盈利的企业。
事实上,这并非海航第一次“自救”。2011年,海航曾在一轮收购、兼并、扩张后,启动了“关停并转”的内部调整:区域总部陆续被撤销,八大业务板块也被精简至五个,260家缺乏盈利且不具备战略意义的小企业被关停。
只不过,如今海航集团的资产规模已比7年前大得多:2010年12月,集团资产规模为2014.62亿元,收入647亿元;截至2017年底,集团总资产1.5万亿元,总收入近7000亿元。
资产规模的迅速膨胀,与过去两年来停不下的海外收购不无关系。在定下了进入世界 100 强甚至10强的目标后,Swissport地面服务公司、维珍澳洲航空、瑞士Gategroup航食集团、英迈、希尔顿、德意志银行,以及欧美的很多地产项目,就陆续成为海航的投资标的。
根据海航披露的数据,截至 2018年1月24日,海航在境外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浮盈总额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87亿元。
“海航当时看中的应该是海外资本、资产价格双降,企业估值较低,那时候尽快出手,未来单纯依靠资产升值获得的投资浮盈也是可期的。这其实也是部分中国企业共同的扩张模式,以企业规模的快速增长来撬动资金,又以新的资金继续举债收购,而当宏观大势或金融政策突变时,大步向前带来的人才、资金、管理隐患,就可能被放大凸显。”上述行业内人士指出,“海航拿下的海外资产质量大多还是不错的,而且基本与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但要期待协同效应产生自身的造血功能,还需要时间。”
海航并非对此没有认知。比如从去年开始,作为集团旗下重要“造血机器”的航旅板块,就在进行大规模的管理架构调整,强调推进航空与酒店、食品、旅游,以及国内外资产和不同业态的协同,不过目前尚未实现完全的资源聚合及全球联动。
自1月10日起临时停牌的海航控股(600221.SH)则于2月10日发布进一步停牌公告,称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拟购买的标的资产预计涉及航空主业、维修、飞行训练、酒店等与主营业务紧密相关的资产。(来源:第一财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