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题:加快补齐城乡发展差距“短板”——各地城乡融合探索扫描
新华社记者李松、廖君、张钦
城市资本、人才有序下乡,助推乡村新业态、新产业崛起;智能化远程医疗向乡村延伸,村里人也能享受专家“就近”问诊……近年来,各地树立城乡发展“一盘棋”思路,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要素配置等为着力点,使农村资源有效“激活”,城乡要素有序“聚合”,不断补齐城乡发展差距的“短板”。
推动产业融合,夯实城乡互动基础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市新需求、市民新诉求,也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功能拓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各地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引领,助推农业产业全面发展,打牢城乡融合的产业基础。
在重庆潼南区,因为抓住了市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郑凌云的800多亩菜地每年能创造上千万元产值。
“‘瞄准’城市市场需求抓农业生产,才能变特色为精品,让优质变优价。”郑凌云说,目前企业在重庆市内建了8家门店,在商超开了精品专柜。此外,还借助电商模式,消费者线上下单,实体店直接配送到家。
郑凌云采摘的蔬菜有“身份证”,通过扫描二维码,城市消费者就能知悉农产品产地、日期和生产流程。获得市场认可后,有机蔬菜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伴随各类农业新业态的成长,城市资本、技术等要素也向农村“回流”,城乡产业融合,助推了乡村发展。
武汉市黄陂区杜堂村,白墙灰瓦,绿树林立……“村里的变化,多亏了从城市回乡创业的‘能人’葛天才。”杜堂村党支部书记葛国兴说。
在外事业有成的葛天才回到家乡后,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度假区。“自开业以来,景区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拉动了餐饮、住宿消费,3000余户农户靠景区脱贫。”葛天才说。
面貌一新的杜堂村,是湖北省推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湖北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找到一条可行的途径。
完善公共服务,填平乡村“发展洼地”
城乡发展差距,其中之一是公共服务上的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推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强健农村发展“骨骼”。
在杭州市桐庐县富源村,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农民蔡柏英现在足不出村,也能享受专家“就近”诊疗。最近,富源村卫生室装上了远程会诊系统,像蔡柏英这样的患者,通过视频系统,能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县第二人民医院的签约专家连线,实时交流医疗信息,进行科学诊治。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所副研究员朱坤看来,各地通过不断完善分级诊疗、推动“智慧医疗”,有助于城镇医疗资源向农村辐射,缩小了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重庆城口县仓房村曾是深度贫困村,校舍简陋、师资短缺,是老大难问题。近年来,当地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对贫困村学校进行标准化改造,并配齐教师队伍,落实补助待遇。最近,记者走进仓房村,看到新建的校舍宽敞明亮、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读书娃享受到了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
目前,更多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举措还在落地生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整合,城乡居民享受了同等待遇;近5年来,我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6%以上,城乡运输一体化水平近80%……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乡“融合之效”
推动城乡融合,就要对城乡优势资源统筹利用。为此,各地积极推动农村土地、金融、产权等制度改革,依托市场化手段,实现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提升城乡“融合之效”。
例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当前农村土地改革的重点,原本“沉睡”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资源价值因此被重新“激活”,村社集体、农民得以分享城镇化、工业化红利。
甘肃陇西县首阳镇是中药材集散地,企业、经销户用地需求旺盛。首阳镇药材收购大户鲜鹏飞靠着“农地入市”,获得0.33亩土地使用权。“‘农地入市’成交价每平方米980元,地块界线、权属划得明明白白,也有法律保障,非常值。”鲜鹏飞笑着说,土地使用权证已办好了,准备大干一场。
各地还积极适应农村“人地分离、农民分业”的新形势,推进农地改革。
“如今,通过土地确权,让农户转出土地心里有底。而通过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规模经营者转入土地,也能吃下‘定心丸’。土地经营有了保障,更放心投入了。”在重庆梁平区青垭村,祝家财流转土地300多亩,发展山羊规模养殖。
“推动土地‘三权分置’,有助于城市资本、技术等要素有序下乡,为助推农村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西南大学教授邱道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