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又到了年底。展望2018年,各大机构和分析人士对明年全球经济和股市的表现普遍持乐观看法,并认为全球货币政策将整体收紧,这将导致黄金市场承压。
回暖不停步,2018年全球经济料将继续强劲增长
2017年以来,全球经济回暖,经济增速普遍加快。随着市场即将进入2018年,多个机构发布报告预测2018年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姿态。
就目前来看,高盛和巴克莱的预测最乐观,这两家投行对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为4%,这将是自2011年以来的最强水平,而且是所有机构中的最高预期。
高盛经济学家表示,2017年七大经济体的增长率有望首次超过自2010年以来彭博对预测机构调查得出的结果,未来的经济前景将“一片大好”。
其他投行的预测结果分别为:瑞银和美银美林预计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达到3.8%;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及法国兴业银行的预期都是3.7%;花旗的预测则为3.4%。
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17年和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均上调0.1个百分点,分别至3.6%和3.7%。
该组织预计,2017年全球四分之三的经济体增速都将加快,这也是全球经济近10年来最大范围的增长提速。
具体来看,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在2017年、2018年分别为2.2%、2.0%,相较今年4月的预测,IMF将发达经济体2017年经济增长上调了0.2个百分点。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17年、2018年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6%、4.9%,相较今年4月的预测均上调了0.1个百分点。IMF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更强劲增长预期的推动。
中国方面,IMF将中国2017年GDP增速预期上调至6.8%;将中国2018年GDP增速预期上调至6.5%。
该组织指出,上调中国2017年经济增速,反映了中国2017年上半年的强劲增长及外部对中国产品与服务更加旺盛的需求;上调2018年经济增速,主要是IMF预计中国政府将保持足够的扩张性政策组合,以实现2020年较2010年实际GDP翻一番的目标。
另外,世界银行日前也将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预测从此前的6.7%上调至6.8%,原因是个人消费和外贸支撑了经济增长;并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济增速为6.4%,2019年为6.3%。
需要注意的是,各大机构也认为2018年全球经济尚存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不宜对全球经济长期增长前景过于乐观。
根据IMF,这些不确定因素包括:全球金融环境迅速收紧、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市场动荡、发达经济体通胀持续低迷、全球金融监管进展倒退、经济政策转为内向性以及一些非经济因素风险,比如地缘政治紧张、极端天气事件和恐怖主义和安全问题等,这些都会让经济增长脱轨。
2018年美股有望领涨,亚洲股市吸引力增强
全球经济强劲复苏为全球股市的攀升提供了支撑,在201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全球股市都保持着上涨走势。对于2018年的股市,当前市场的预测是美股将继续领涨,新兴市场股市吸引力则增强。
指数基金教父、全球最大共同基金公司先锋集团(Vanguard Group)创始人杰克·博格尔最近在一次采访中对2018年的全球股市做了预测。他认为,美股2018年将继续领跑全球股市,且没有比美国股市更好的投资地方了。
这位投资大佬表示,投资股市在本质上是押注企业的盈利能力,美国公司非常具有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他还补充说,长期投资美股以外的市场并不能保证高回报率。
眼下美股牛市已经进入第9个年头,而今年将是标普500指数最盈利的年份之一。受税改利好因素的推动,华尔街各大投行的美股分析师普遍对美股持乐观态度,认为2018年美股将继续向好。
下图显示的是华尔街投行对标普500指数到2018年底的预测:
摩根大通预计,即将到来的减税将推动标普500指数2018年涨至3000点,该指数12月18日收于2690点,意味着还有大约8.4%的上升空间。
瑞银亦认为,基于美国减税措施,美国股市上行的可能性大于下行的可能性。该行预测标普500指数在2018年将涨至2900点。
在看涨美股的同时,各大投行还强调亚洲股市的表现将继续亮眼。比如全球最大投资管理公司贝莱德就表示,鉴于全球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上升,全球股市涨势将延续到2018年,且亚洲股市的表现将尤为突出。
截至到2017年11月底,MSCI明晟全球指数已经累计上涨了22%以上。同期,MSCI明晟亚太指数的表现更好,该指数上涨了29%。以下显示的是,MSCI明晟亚太指数(除日本外)今年以来的走势:
贝莱德在近期发布的2018亚洲投资展望报告中指出,尽管涨幅可能不及2017年,但亚洲股市2018年仍有上升的空间。
报告称,亚洲是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且美元走弱也利好亚洲股市。目前,市场普遍预计2018年美元将继续疲弱。另外,亚洲股市估值相较于其他市场仍较低。
具体来看,贝莱德维持对中国、印度和印尼股市的“增持”评级,因这些国家的经济改革有望提振经济增长和企业收益前景。
中国方面,贝莱德认为基本面改善将令中国企业盈利表现出色,且尤其偏好能源、材料和金融业等传统经济板块,但不看好明年的科技板块,因为该板块的估值已经过高。
2018年全球货币政策料整体收紧
12月14日凌晨,美联储如期加息25个基点,这是美联储在2017年的第三次加息。此外,加拿大、英国和韩国都在2017年相继加息。
展望2018年,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主要央行将在收紧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以美联储为例,该央行12月份公布的点阵图显示,美联储2018年将加息三次,到2020年末,联邦基金利率将升至3.1%。
当前,花旗、高盛等多家投行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央行会逐步收紧货币政策。花旗和高盛认为,随着全球经济进入自2011年以来最强劲时期,明年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利率至少将攀升至1%,这将是2006年以来的最大增幅。
花旗估计,明年发达国家的平均利率将上升0.4%至1%;摩根大通则预计发达国家明年的平均利率将升至1.2%,比今年年底的0.68%高出0.5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花旗预计美联储和加拿大央行明年将进行三次加息,而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和挪威都将进行一次加息;摩根大通则预计美联储明年将加息四次。
另外,高盛此前也在一份报告中预计,明年加息的央行可能不止美联储。该投行认为,美国已超过充分就业,英国已达到了充分就业的临界点,而欧元区的闲置部分也缩小;美联储、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和新西兰联储明年都可能加息,以控制通胀。
中国方面,目前市场人士对中国央行是否有需要提高利率的看法不一。比如兴业研究此前发布报告称,预计中国央行将冷对美联储加息。报告指出,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中国央行跟进的必要性在减弱。
而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则预计,中国央行可能在明年下半年加息一次,2019年上半年再加一次,并称这与中国去杠杆进程、通胀正常化有一定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对全球各大央行来说,通胀仍是一个不确定性因素。分析认为,如果通货膨胀持续疲软,央行们最终可能仍然会保持低利率。
IMF此前预计,明年世界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将攀升至1.7%,这是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仍低于多数央行认为的价格稳定的2%。
2018年金价料将承压,美元难提振,日元受“争议”
针对2018年的黄金表现,分析机构Investing Haven预计,2018年金价不太可能走高,可能会再次测试2015年低点——1050美元/盎司。
无独有偶,高盛也认为,金价在2018年将有6%的回撤,主要原因是金价预期较低,预计到2018年年中,金价将达到1200美元/盎司。
此外,美林美银、摩根士丹利以及加拿大皇家银行都看空2018年的黄金价格,看空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美国税改落地以及美联储加快加息步伐。
至于汇市交易策略方面,高盛建议投资者2018年做多欧元/日元,因持续流入的资金将支撑欧元上涨,而日本的货币宽松政策将令日元继续疲软。同时,该投行还建议投资者做多印度卢比、印尼盾和韩元,并做空新加坡元和日元。
和高盛相反,摩根士丹利则认为日元将成为2018年外汇市场上的“明星货币”。该行指出,从经济基本面看,日元的价值被低估了,日元最终将回归“公允价值”。
摩根士丹利认为,全球经济强劲增长是日元升值的关键因素。作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全球经济复苏意味着对日本商品更多的需求,从而刺激日本的经济以及通货膨胀。
汇丰银行则建议投资者押注澳元,该行认为随着澳大利亚央行2018年第一季度加息后,澳元兑美元在2018年将上涨约10%。
对于2017年持续疲弱的美元,目前市场预期并不乐观。荷兰合作银行认为,特朗普税改难大幅提振美元,因为美国即将实施减税的消息已经被消化了。该行预计欧元兑美元2018年降至1.20。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