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经济作出的全新判断。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现代化的本质在于发展质量要高,而不是发展速度要快。经济发展还没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这三大关口。着力攻克“三大关口”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稳中向好态势将延续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生产需求总体平稳,进口和出口都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进口和出口金额创今年以来单月最高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同时实物网上商品零售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27%左右;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尽管投资增速缓中趋稳,但民生类、技术创新类、高技术领域和短板领域的投资增长速度较快。就业方面,1-11月份城镇新增就业128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不管是从增长指标、民生领域指标,还是结构效益、质量指标来看,当前中国经济仍然延续着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并且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1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明年要把更多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朝着高质量的发展努力。由于经济增长有比较好的支撑条件,明年经济能够延续今年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毛盛勇说,第一,从世界经济看,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比较明朗,而且这种复苏是一种全面复苏,包括发达经济体,也包括新兴经济体都呈现复苏态势;另外,全球贸易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这是一个好的外部环境。第二,从内部来看,消费规模将保持较快增长、结构升级步伐将继续加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持续提升,加上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好,明年消费能够延续好的增长态势。从投资来看,明年制造业投资可能会继续回升,基础设施投资保持相对平稳,房地产投资也不会有大的起落,总的来看,投资能够保持总体平稳态势。
杨伟民认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6.9%,比去年同期回升0.2个百分点,但稳中向好的基础并不牢固。经济发展还没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这三大关口。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经济增长,不再设具体增长目标。杨伟民表示,这主要考虑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高速度增长阶段。产能不足已不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质量还不够高。在这一阶段,不是不要增长速度,而是要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可能会进一步完善: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着力攻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大关口,这是下一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这是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纲领。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表示,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关键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投资效益不高、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下一步,发改委将重点采取以下几方面举措:一是补齐发展短板,增加有效供给;二是推进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实施创新驱动,转换发展动能,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提高创新要素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率;四是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此外,要完善包括金融服务、政府服务等在内的支持实体经济的服务体系,使实体经济发展更加方便、更有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十九大报告同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德勇表示,十九大报告50余次提到创新,尤其强调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标志着创新驱动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新时代中国发展历程中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战略支撑作用。当前经济正处在关键时期,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都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来实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具有现实意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着力提振实体经济,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些都需要创新驱动来发挥支撑作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表示,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达2%,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目前不论政府还是企业,对于创新研发的投入都在稳步增加。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越来越大,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增速、劳动生产率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创新驱动在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
十九大报告提出,宏观调控要有度。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十九大报告强调宏观调控有度,这个表述意味深长,是宏观调控如何把握的问题。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国家宏观调控的手伸到市场里,伸到微观主体具体运行层面,有可能越俎代庖。中国要建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如果宏观调控代替微观主体去配置市场,就是无度。
李扬说,未来宏观调控要有度,就是宏观调控要过渡到正常市场经济常态,要按照有度要求进行改革。“首先要让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发展,然后完善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同时,一定要对利率、汇率这种基本要素改革的严峻性有清醒的认识,利率、汇率渗透在所有的环节,因此它的改革需要所有的环境予以配合。”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近日发布报告称,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重大变化和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精准有效,稳健货币政策适度中性,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对于财政政策,报告建议,2018年全国赤字率控制在3.0%左右,适度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力度;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民生、创新、绿色发展等薄弱领域和重点领域建设。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由增加赤字转向减税为主,密切关注美欧等国家税改动向,研究出台普遍降低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税率措施。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制定出台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划分总体方案;研究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改革,启动新一轮个人房产税试点。
货币政策方面,报告认为,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中性,积极稳妥去杠杆,做到不紧不松。“不紧”是保证实体经济增长的合理、正常资金需要,“不松”是防止金融加杠杆卷土重来、防止房地产泡沫进一步膨胀与金融风险过度上升。一是建议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目标设定为12%。适应货币供应方式变化和金融创新发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平稳扩张,社会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加强价格型调控,维持利率水平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三是协调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和“小微”、“三农”等社会薄弱环节,实现“强实抑虚”,强化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充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具有预调微调、结构优化功能的政策手段,坚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差异化调整以及实行差异化MPA监管要求,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优化信贷结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