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40成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主任 范文仲
由金融城、新金融联盟主办的“第二届金融科技北京(楼盘)峰会”于12月16日北京举行。本次会议定位为2017年中国规格最高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盛会。CF40成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表示,金融创新会让商业银行逐渐演化成数据化机构。现在的银行,从组织形式来讲有总行支行,未来总行会越来越大会更加的数据化,分支机构会逐渐的萎缩,我们这些分支机构的功能会被移动的客户终端取代。整个银行体系会日趋扁平化,做商业地产的把房子租给银行的,未来要有一些风险意识。
未来整个的金融体系的数据化之后,商业银行和一个互联网机构其实差别不大。首先,银行要通过线上和线下进行导流,降低它的成本。其次,以前都是分支机构填单子,现在通过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可以降低成本。现在我们的网上开户权限还是有限制,但是未来它的权限肯定会越来越大。另外,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机器语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整个信贷审核的成本会降低。
未来我们处理客户的成本不再是问题,我们就要使客户在这个平台上黏性越高越好,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全面的精准画像。银行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消费场景,商业银行就不是传统的信贷的中介,更像一个大数据的平台,还有一个金融的社区,让越来越多的客户生活在一起,非常幸福的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的甚至非金融的消费。这样,银行未来跟互联网的目标没有太大的区别。
以下为文字实录:
范文仲:非常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我想金融科技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非常高兴我们今天还提到了一个主题“责任金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交流的主要的内容是金融创新它的技术、风险和伦理。我们谈技术比较多,一会儿我们介绍一下我们在做一个互联网金融的课题,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有一个判断,尤其是对银行业。另外我们要认真的思索一下风险,任何一次的金融创新不是消除了风险而是增大了风险,我们需要更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第三个部分就是大家谈论比较少的伦理,科技深刻的改变社会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它是一把双刃剑,会促进人类福利的增加,也会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带来深刻的挑战,我们要简单谈一下金融科技的价值观和科技创新的伦理观。
首先从技术的角度跟大家交流,今天发言是我个人的研究成果。这一轮的科技变革像上一次的电力革命,对每一个行业的工艺流程,改变了工艺结构,也改变了商业的模式,像十九世纪末人类由于各种各样的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有了电梯,有了汽车火车、人类进入了高歌猛进的时代。我们现在恰恰处在类似的时期,人类的历史又进入了高歌猛进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深刻的改变了金融。金融是建立在信息和信心基础上的特殊行业,信息科技的发展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快捷,在跨时间分配的维度显著了促进了我们跨时间调配金融资源的能力,使得高风险的项目越来越容易得到融资。具体到银行业的领域,我们关注到几大变化:第一就是信用中介的根本因素发生变化,它最大的体现在信用风险,但是我们在整个的信贷过程,我们已经感觉到发生的重大的变化。我看了今天的议题很多围绕这些方面的变化,首先在贷前信用评估,以前是单维度的历史性的静态评估体,现在发展到一个全维度全社会的信用评估体系。以前银行在放贷之前,评估一个人的信用,主要是看它过去的还款表现和财务信息,现在可以看它的消费数据、旅游数据,看他税务数据甚至交通违规数据,来判断这个人的性格特质。甚至我们可以用一些非个人的数据,我们可以利用他的微信的朋友圈,来确认他的朋友范围。这样加上各种各样的信息维度我们进入到对一个人是全维度的了解,一个借款人和借款机构在大数据时代是透明的,我们现在对客户的了解可能比他自己还了解自己。这是一方面的变化。
第二方面的变化是贷中定价的环节,从以前模糊的利率定价变成精准的定价,以前我们根据一个人的信用情况,按照我们的贷款规定,比如说按照基本利率,上浮或者下浮对一个人的消费信贷,包括房屋贷款进行定价。未来我们会对一个个体它的信息全面的了解,这个人的信用不再是静止的点,而是多维的信用空间一个动态曲线。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变化,这个定价不是模糊的阶段对阶段,而是精准的点对点的映射,从多维度的向量空间到利率光谱,这是一个新的定价模式,这对我们的商业机构金融定价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在贷后, 已经非常容易做到资金放贷之后,可以看到这个资金的流向,流到了哪个节点进行了什么样的交易,它是一个可视化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贷前全透明的全社会全维度的信用体系,贷中精准的定价,贷后的是可视化的全透明的过程,信用的风险会大大的降低,对于小额的信贷来讲,我们对这种信用的体系建设被抵押担保传统的信用工具更加有效。
这些科技的变化都是金融创新的,也会带动商业银行发生巨大的变化,商业银行也会渐渐的演化成数据化的机构,从组织形式来讲有总行支行,未来总行会越来越大会更加的数据化,分支机构逐渐的萎缩,我们这些分支机构的功能会被移动的服务的客户终端取代。整个的银行体系会日趋扁平化,做商业地产的把房子都租够银行的未来要有一些风险意识。另外还会使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生变化,以前做小微都叫普惠金融,都是感觉一种公益,其实小微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不是一个机构的问题,是一个机制的问题,之所以大家不愿意做小微,因为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同样四五个人,我给中石油贷几十亿也需要花这样的工夫,给小微贷的少也需要这么多的工夫,中石油还有国家的担保,所以大家不愿意做小微。现在金融科技给我们创造了机遇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解决了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小微我们这些消费金融领域就会成为一个蓝海。这些长尾的区域就会成为未来银行争夺的重大的领域,我们的银行要做好这样的一个应对准备。
另外我们整个的商业银行模式,我们对自身的定位也会发生变化,以前认为商业银行是信用信贷机构,老百姓(603883,股吧)存款我进行放贷,或者我做一点其他的中间业务来盈利,未来整个的金融体系的数据化之后,商业银行和一个互联网机构其实差别不大。它首先要通过线上和线下进行导流,会降低它的成本,另外在成本这方面我们整个的宣传费用,广告的费用,获客成本被大幅度的降低。此外我们的开拓成本,以前都是分支机构填单子,现在通过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可以降低成本。现在我们的网上开户权限还是有限制,但是未来它的权限肯定会越来越大。另外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机器语言,自然语言处理,会降低整个信贷审核的成本。还有我们的AI,前两天我接待韩国金控的董事长说,他们说有一家公司已经能够用AI的智能客服取代人工的客服,所以整个银行的获客成本会下降,会转变成互联网公司一样线上线下进行导流。
第二我们的商业银行有一个客户办理业务我们希望越快越好,我们好处理下一个客户,未来我们处理客户的成本不再是问题,我们就要使客户在这个平台上黏性越高越好,我们可以对它全面的精准的画像。银行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消费场景,商业银行就不是传统的信贷的中介,更像一个大数据的平台,还有一个金融的社区,让越来越多的客户生活在一起,非常幸福的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的甚至非金融的消费。这也就是未来,这跟互联网的目标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觉得银行业有很大的变化,我们最近做的研究和出版的书会有更详细的描述。
这些是金融创新给我们带来的兴奋、愉悦、我们很多的讨论都集中在这些科技变化对我们带来的愉悦上,但是我们要同时关注监管的变化,关注风险。我们很自然的想想就知道如果商业银行变成数据化的机构,监管会怎么办?它肯定也会变成数据化的机构,尽管讨论比较少。我们都谈Fintech,有小部分的人谈Regtech,而我们今天要谈的是真正的监管的科技,它还不是说在我们的技术的基础上小修小补,监管面临着跟商业银行需要颠覆思维的挑战。我认为监管在未来也会数据化的管理机构,它会变成金融体系中最大的数据中心,未来会要求所有的金融机构平台要有监管的接口,监管机构要有权力进入金融科技的数据平台。以前我们是规范资本充足率和一些表的指标,我们现在进入到交易层面了解这个机构的整体信息,未来的运用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平台也要导入监管的节点,所有的数据都汇集到管理部门,让他们对整个的金融体系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金融监管会变成一个大数据中心。它会从大量的信息噪音的背景下智能有效的搜索到信息,传递到金融的监管中台部门是信息的分析部门,我们看到监管都是报表报告,但是在未来监管结果将不再是报表报告,而是一个监管的图景,是一个三维立体的动态的图形。
20多年前我在读博士的时候,我跟我的教授做了一次有趣的研究,我们有一个全球的按照经纬度划分的经济数据,我写了一个小的程序,放在计算机系统里面,它就编制了一个全球的三维地图,你可以看到各个国家的经济高低,CPI的高低,在20年我们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做了。未来这样的一个监管的报告,将是一目了然的,会看到这些变化,而且它可以进入到某一个有问题的机构或者领域中去,可以看到每一个机构的业务条线的风险,这是可视化的。所有这些变化中台的分析部门的变化会放在后台,交给监管部门执行。这样的一个架构监管的体系也会发生大的变化,我们认为金融的创新这一轮的Fintech将首先在中国出现成型,监管很有可能走世界的前面。我们关心的问题还是宏观领域的风险,我们银行商业模式转变的风险,未来的挑战才是巨大和深远的。
监管科技的变化并不能够抑制风险,每一个金融创新在历史上不是消除风险而是随着它使金融的社会化程度上升造就了更大的风险。我们信用风险有所降低,但是我们的交易风险,我们的流动性风险,我们其他的道德、代理问题,都依然存在,由于技术原因更大了。这时代监管在技术上要进步要在理念上进步,我们提出几个监管的理念:第一我们不能应该按照机构的名称分类监管,我们应该按照它的风险实质监管。因为金融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领域,如果没有监管的一定是坏的比好的长的米,但是一场大火之后可能荡然无存。我们要按照它的风险实质来监管,首先有一个公平的准入,凡是具有社会化集资的就要有一个比较严格的准入,如果有隐性显性的收益承诺就要承受能力,同时要有流动性的规则,这跟你叫什么名称没有关系,按照风险划分。
第二大家担心监管太严抑制创新,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用系统重要性的维度来把握创新和风险管理的平衡。机构小的时候还在创新,刚开始的阶段,我对你的监管标准松一点,可以给你一些试错的空间,但是我会关注你,一旦你长大,客户达到上百万,你的规模上亿,我就要对你严格的监管。这是一个系统重要性的监管,西方提出的沙盒监管都是这种理念上的具体应用而已。
第三个方面,监管的理念就要防止垄断,我们知道金融不光是金融,科技创新非常容易在一起形成垄断,一起企业得到先机,上一轮创新中美国出现了很多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金融上出现了摩根家族,代替了美国央行一些职能。金融创新不应该削弱竞争而是鼓励竞争,我们要认识到数据是核心的经济资源,我们一些交易记录对这些数据记录分析的社会化平台是金融的基础设施,一定要开放和透明。我们一些具有社会系统不可替代性的这种金融措施一定要有国家进行规则制订,要制订一些公益的发展目标,在每一轮的金融创新科技上都会出现垄断,最后由于社会的力量都会来寻求平衡,中国也一样。
最后一个监管原则我们一定要防止那些传统历史上出现的金融乱象,再以科技的名义改头换面卷土重来,我们关注到的金融创新无非是历史上的非法集资、旁氏骗局和泡沫经济的变体,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不一定要一刀切,但是要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分清什么是有益的创新。比如说非法的集资和旁氏骗局就是给予高收益,金融的创新是带不了高收益的,实体经济的创新才能带来高收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才能带来高收益。我们都有一些类高利贷的业务,一定要注意我们要从事这些业务,现在的金融科技目标是信用风险和利率水平更加精准的匹配,这种技术的发展可以降低利率。我们现在有一些机构做的不是降低利率,而是拿传统的高利率覆盖风险,只不过利用互联网平台把借贷的人群扩大了,这样的活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我们要做利率的精准定价,降低小微的利率负担,这才是创新。我们追逐的商品或者资产,我们看到有很多东西价格一飞冲天,但是历史上荷兰的郁金香泡沫,中国80年代的君子兰,这些都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大家很少它的内在价值,它纯粹被对未来上涨判断驱动的,这是人性时代。监管在一个未来的数据时代,我们认为一定要把握四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按照风险维度进行监管,防止监管套利,第二按照系统重要性的原则把握鼓励创新的平衡。第三防止核心的金融资源垄断抑制了创新,第四清醒的认识到历史教训,防止金融乱象卷土重来。
我们今天提出金融的价值观,金融活动有好坏之分,我们很多人认为金融就是为了赚钱。其实金融是从个人私利出发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益,很多人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但是不知道他还写了一本《道德情操论》,我们的金融目标是更有效的分配社会资源,使每一个人有更多的选择,使跨时间的融资更有效,未来的产品和金融的服务更多更丰富,整个社会它的福利能够上升。好金融活动就是通过整体的创新使大多数人受益,实现了帕累托福利的边界,坏的金融活动是通过这些活动创新,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使得少部分得益大部分的受损,把这种福利更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这是坏的金融活动。我们要做一个企业,一定要做有责任的企业,要使这个企业的目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的福利,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资产规模多大,市值多大都不是重要的目标,只是副产品。如果企业把这个作为主要的目标,就不会是一个伟大的企业,也不可能长久的存在,做金融要树立一个价值观,最后就是科技创新的伦理观。
科技创新在历史上都是双刃剑,既提供了人类的美好生活,也创造了越来越大的风险,这个风险跟金融创新是一样的,它是越来越大,我们现在对核的利用,它有很多对人类有利的地方,但是它有很大的危害性,这种基因克隆,技术上没有太多的难处,但是在伦理上就对人类的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金融和人工智能也一样,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有一个门槛,我们叫“刀锋条件”,在这之下这个创新是辅助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一旦超过这个阀值,它就会代替人类会损害人类的整体利益。这些问题要有一个国际上的组织,像《核不扩散公约》一样要考虑对社会长远的深远的影响。我们都谈论科技创新,我们谈论更多的是激动人心的前景,我们自己也觉得非常的兴奋,马克吐温认为上世纪之交的美国是镀金时代,我们认为中国正在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由于我们的市场资源辽阔,由于我们的文化,更具有社会性,符合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完全有可能在这一轮的科技创新金融创新走到世界的前面,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同时我们一定要有非常强烈的风险意识,我们手里的强大的武器,变得越来越有危害性,一定要有非常好的风险管理的制度,更加先进的来控制它,才能让这样的魔法真正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另外所有的这些企业做创新的时候,要有一个好的金融价值观,另外不能从企业的私利出发达到一种状态损害了人类的发展,这些方面企业还有我们的金融机构以及我们监管部门还有政府部门都要有一个认识,要共同的合作起来,这样才能为我们创造一个非常美好的金融的社会,谢谢大家!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