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不仅有利于盘活银行资金存量,提高银行信贷经营能力,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而且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下行期,通过不良资产处置,可以有效缓冲金融风险,从而避免金融风险的集中爆发对宏观经济产生更大的冲击。
据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预测,进入2017年四季度,随着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过剩产能市场化出清,“僵尸企业”的有效处置,以及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等等,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资产重组、企业重组,乃至行业重组,金融业不良资产也将面临一波新的涌动潮。
而近日银监会公布的我国银行业第三季度经营数据亦从侧面证实了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的基本判断,2017年3季度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平稳,不良贷款余额1.67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34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4%,与上季末持平。受宏观经济阶段性回稳等诸多利好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有所缓解,不良贷款率增长速度还会继续放缓,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难言见顶,不良贷款规模增长压力仍然存在,未来仍将承受来自多个方面的压力而小幅增长。预计2017年全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小幅增长至1.8%左右的水平,考虑到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出现放缓,也不排除不良贷款率达到1.9%的可能。尤其,据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发展高峰论坛透露,中短期内,不良资产供给仍将是常态。仅关注类贷款,未来每年就约有7000亿元至1万亿元将转换成不良贷款。按照目前不良贷款率的增速,不良贷款总额有望在2020年达到3万亿元。随着金融“去杠杆”进程的推进,今后2年-3年内,不良资产总量仍会在合理范围内缓慢上升,其处置出清还有一段持续过程。
显然,从总体上看,目前银行不良资产仍存在较多可变因素,同时不良资产处置机遇亦面临不少有利机遇;尤其对民营资本来说,将迎来很好的市场机遇:首先,债务悬空虚置少,此次银行不良资产债务人以民营企业为主,债务设定合法抵押的不多,以信用为主,而本轮不良贷款大多数都有相应的抵押资产。其次,本轮不良资产的规模较大,不仅仅涵盖银行的不良贷款,还涉及信托、租赁、资管、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巨额不良资产,还有因民间融资而引致的一系列不良资产。再次,市场参与主体更加丰富,处置有效通道基本打道。本轮已经形成“4+2+N”的局面,除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以外的其他社会资本所投入的资金总量毫不逊色,在参与处置市场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应该说已经超过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截至目前,全国已成立56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同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实力日趋增强,累计注册资本已达1500亿元。最后,处置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制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行政干预越来越少,而且很多行政干预都是基于社会维稳的需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不良资产的处置。
还要看到,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除了银行的不良率攀升之外,还有不少非银行金融机构也面临不断攀升的不良资产规模,这更对金融业不良资产处置提供了无限遐想空间。由此,金融业不良资产的处置现在被称之为“蓝海”。因为一级市场仅限持牌机构参与,但站在投资者的角度看,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红海”。资产包的价格高主要表现在一级市场上,主要原因之一是有大量增量资金涌入,资金的进入加上杠杆的过度使用,进一步推动价格的上行。目前银行不良资产包的一级市场,颇有点类似于土地拍卖市场,频频出现面粉比面包贵的情形。
而且,基于金融业不良资产处置的各种因素变化,当前不良资产处置的盈利模式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过去那种靠低价买入,然后坐等资产升值的盈利模式已经很难复制。一方面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市场资金的进入推高了不良资产的价格,而相应的底层资产价格已经涨到相当的高位,今后是否持续上涨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大。所以当前金融业不良资产处置,想要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回报,越来越依赖于处置技术的提高,依赖于多种投行手段及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更加依赖于在大的社会深化改革形势下的并购重组与资本运作,不再单纯依靠资产价格上涨,而更多的是基于对资产使用价值的挖掘与提升。在这些方面,应该说民营资本具有更好的市场机制,较之国有资本更加灵活、高效。可以说,民营资本将在这一轮不良资产周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方式与民营资本联合开展不良资产业务,就是这一特色的重要体现和真实注解,更为金融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了较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打破了大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垄断不良资产经营局面,有利于银行金融机构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由此可见,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不仅有利于盘活银行资金存量,提高银行信贷经营能力,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而且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下行期,通过不良资产处置,可以有效缓冲金融风险,从而避免金融风险的集中爆发对宏观经济产生更大的冲击。不良资产的处置,也是一个盘活存量资产的过程,通过有效的并购重组,挖掘和提升资产的使用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实体经济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然而,即便如此,在金融业不良资产处置中仍须保持理性方式,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切忌不顾自身资金实力盲目扩张经营规模,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避免过度使用杠杆,确保流动性,防止出现过度收购不良资产而影响企业正常资金周转;二是规避价格虚高的“红海”市场,努力发掘不良资产细分市场的“蓝海”空间,更加重视不良资产的处置技术,进入技术壁垒较高的细分市场。能够在这个市场上活的好、活到最后的,一定是拥有高端处置技术的专业队伍,能够真正完成不良资产市场终端处置的专业机构。三是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收购要保持理性态度,不能贪多求速,因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次优客户,其贷款的风险控制水平相对较低;且非银行金融机构一般没有银行那么密集的网点和充足的人手,特别是很难全面监控债务人的资金流。因而“贷后管理”比较薄弱环节,更加容易出现风险。随着刚性兑付的打破,非银行金融机构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不良资产加剧爆发的风险。这一块不良资产的处置难度将更大,因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本实力和风险消化能力上都远远弱于银行,相当大比重的资金是靠募集而来,极难承受投资资金的损失,一旦出现较大损失,又要面对数量众多的中小投资人的集体维权行为,进一步增加了处置的难度,对此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应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做到从自身经营实际能力和资金实力出发,并把收购不良资产风险放在重要地位,防止自身成为新的不良资产发源地,为盘活金融业不良资产创造有利环境。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