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资本市场上的ST类上市公司也早已动作频频,希望“摘星脱帽”,对于它们来说,这也是一场“战争”。在这个过程中,多重路径被用于其中,比如,劣质资产剥离、闲置资产出售、增加合同收入、并购重组、调节盈亏确认等,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不少公司不免出现“不规矩”。监管层正是观察到“不规矩”,对公司的行为进行密切关注和问询,加大监管力度。当然,在经济稳中向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等推动下,部分ST公司业绩得到提升,“摘星脱帽”在望。
年关将至,带给ST公司们的保壳压力再度升温。
统计显示,截至11月27日沪深两市共有18家公司因存在连续两年亏损同时最新一期或业绩预告出现续亏而被风险预测为“可能暂停上市”。
年关倒计时面前,多家公司已在频频动作。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多家ST公司的保壳并不限于劣质资产剥离、闲置资产出售、增加合同收入、并购重组、调节盈亏确认等多种方式,而不少公司也在纷纷着手开展运作。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今年针对各类资本运作的监管从严,并购重组、资产剥离等非经营性保壳难度已在悄然上升,而亦有上市公司将重点放在了提速收入确认、调节损益安排等经营性保壳的思路上。
但对此监管层已经有所察觉,日前证监会有关人士就表示,证监会将强化对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行为的监管力度,这对于众多公司的保壳计划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保壳压力高企
今年带给ST类上市公司的保壳压力或许要大于往年。
“今年保壳的压力变得比较大,监管的要求非常严格,动作一不小心就可能触到雷区。”一家被提示退市风险,但有望扭亏*ST公司证券办人士表示,“我们是今年上半年就在筹划保壳事项,所以提前进行了一些准备,目前摘帽有希望。”
有地方金融部门人士则表示,对于可能存在退市风险的公司,注册地的地方部门往往会给予多方支持。
“退市也不是就那么容易的,因为这里面也涉及到地方部门、投资者等多个方面的平衡。”东北地区一位地方金融办人士表示,“地方上通常很重视企业的退市风险,一些地方会调动资源来为国资公司保壳也是常态。”
类似案例已有出现,*ST沪科11月20日披露称,其拟将所持有的上海异钢100.00%股权以及异钢制品80.00%股权转让给昆明发展新能源产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而该公司正是昆明国资旗下企业。
根据协议,双方价格约定为2.01亿元,而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8月31日,上海异钢与异钢制品两家公司合计资产总额仅为1.53亿元,同时两家公司经营业绩也逐年下滑。
“一方面是为了获得转让收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剥离盈利能力不足的资产,优化资产结构。”一位接近*ST沪科人士透露。
“(地方上)有一家上市公司不容易,不光是国有企业,对于一些民营企业也会想办法通过协调地方国资、产业资源来实现重组保壳。”上述金融办人士则表示。
在一些公司试图避免出现“戴帽披星”现象的努力上,或亦有类似现象发生,例如日前GQY视讯就公告称其子公司向浙江浙商职业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出售土地使用权,后者正是浙江省国资控股企业。据GQY视讯预计,上述交易有望带来4000万至4800万元的净利润。这将有助于扭转其前三季度-2169.51万元的业绩亏损。
承压监管从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通过资产剥离、并购重组等方式保壳难度的不断提高,与并购重组、资产剥离等运作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有关。
“去年就提出了整顿忽悠式重组,今年又出了重组新规。监管趋严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随意性下降了,也就是说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保壳的可操作性也在下降。”上海一位投行保代表示,“也就是说非经营性保壳的空间在收缩。”
“需要报会走程序的肯定会很严,不需要报会的资产剥离,也要被提出严格的信披要求。”前述ST公司证券办人士称。
监管层对“保壳交易”的高规格关注已并不鲜见。例如11月10日,上交所就对*ST昌鱼先前提出的出售资产保壳方案进行了监管问询。彼时,*ST昌鱼拟出售控股子公司大鹏畜禽来获得4293.24万元的投资收益,但针对该公司的估值合理性以及盈利预测依据,均被交易所提出相应的披露要求。
这种形势下,亦有部分控股股东转而尝试放弃保壳并寻求卖壳。
“有一些公司实控人不打算保壳,而是寄望于将控制权卖掉,但实际上现在壳交易的买卖并不可观,成交还是比较难的。”北京一家PE机构市场负责人评价称。
“主要是借壳上市难了,标准本来就等同于IPO的,而目前IPO的否决率也在提高,相对应的是借壳的监管标准也更高了。”上述保代也表示,“过去借壳是为了省去排队难题,但现在IPO堰塞湖问题几乎没有了,反而借壳的标准可能更高,而且涉及到各方的利益博弈。”
与资产重组相比,通过提高主营业绩来保壳也愈加地被一些上市公司所重视。分析人士认为,这源于监管层当下强调“突出主业”的监管导向所致。
“交易所正在研究完善退市财务类指标,优化退市制度,促进上市公司聚焦主业。”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日前透露。
亦有上市公司试图增加已有业务营收以实现保壳顺利。11月21日晚,*ST宏盛公告其子公司嘉兴至善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连续签订三份合同,总金额超过760万元;财报显示该公司虽然在2016年实现扭亏,但其营收未达1000万而继续“戴帽披星”。
分析人士指出,不排除这一趋势会导致更多ST类公司采取业绩调整的方式来实现经营性保壳,但其间也容易发生财务不规范等信披问题。然而,这一可能性并非被监管所忽视,与之伴随的核查从严也将同步展开。
“下一步,证监会将强化对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行为的监管力度,交易所也将聚焦上市公司的这类行为,加大刨根问底式问询力度,强化与二级市场交易核查的联动,并视情况开展现场检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立即立案。”常德鹏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