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管新规终于落地。11月17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资管行业实行统一规制,将其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
规范发展是核心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截至2016年末,银行表内、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分别为5.9万亿元、23.1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为17.5万亿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资管计划、基金及其子公司资管计划的规模分别为9.2万亿元、10.2万亿元、17.6万亿元、16.9万亿元;保险资管计划余额为1.7万亿元。
资管业务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致,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监管套利、产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
“《指导意见》的出台,是监管部门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首份顶层设计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将‘规范’作为主题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规范”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统一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弥补监管短板,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二是体现在推动业务发展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轨道上,推动资金“脱虚向实”,消除金融空转;三是体现在明确了具体业务的政策要求,比如打破刚性兑付及产品多层嵌套,在推动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源的同时,避免风险的跨领域、跨市场传递。
“硬着陆”风险可能性小
对于屡禁不止的资金池业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三单”(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管理要求基础上,要求金融机构加强产品久期管理,规定封闭式资管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根据产品期限设定管理费率,产品期限越长,年化管理费率越低,以此纠正资管产品过于短期化倾向,切实减少和消除资金来源端和资产端的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
此外,多层嵌套一直是资管行业存在已久的问题,也是穿透式监管的障碍所在,而这种局面将随着统一规制得到规范。《指导意见》要求,“资产管理产品可以投资一层资产管理产品,但所投资的资产管理产品不得再投资其他资产管理产品(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除外)”。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在机构私募资管的嵌套上,资管机构最多只有两层操作空间,而在这一要求下,诸如银行理财SOT(银行理财—信托—资管计划)等多层通道业务将受到大规模挤压。
对于市场担忧的“硬着陆”风险,专家认为并无太大问题。恒丰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主任吴琦表示,《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坚持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把握好工作的次序、节奏、力度,加强市场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另外,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过渡期到2019年6月30日,给市场留出了较长的调整时间,确保平稳过渡。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资管部内部人士也表示,《指导意见》的出台预计对股市、债市及金融机构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但对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格局、未来的盈利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某些措施在投资过渡期需抓紧落地,否则资产管理机构的利差将较难维持。但大部分商业银行在监管加强之后,对相关业务已进行调整;加之“三三四”检查等重点对资管同业业务进行了合规、风控的考核,资管业务已开始按照相关监管要求进行整改落实,并取得部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