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日前宣布,维持三大利率和月度购债规模不变,同时将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延长9个月,即从明年1月起缩减每月购债规模至300亿欧元,持续至明年9月。分析人士认为,从明年开始削减月度购债规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欧元区经济复苏势头良好,逐渐走出此前欧债危机泥潭,而QE期限继续延长则对冲QE“瘦身”带来的流动性紧张,为经济增长创设良好的货币环境。
事实上,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上调至3.6%和3.7%,均比7月的预测提高了0.1个百分点。而亚太经合组织跟踪45个国家和地区得出的结论是,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将实现正增长,这在“过去50年中极为罕见”。
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因可以发现,过去几年中,投资、贸易和工业产出的显著增长以及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不断增强,共同支撑了本轮经济复苏与反弹。有关工业产出、订单和世界贸易的月度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将延续至下半年,尤其是来自德国、美国、意大利等主要经济体的新工业订单不断增长,全球工业生产的增长率从2016年的不到2%上升到今年6月和7月的3%。
随着经济预期改善,发达经济体开始计划缩表,全球货币政策逐渐步入正常化,进入“减债、升息、去杠杆”轨道。
6月美联储给出了QE缩表的时间表和具体规划:预计在年内开始缩表,将原来每月不超过60亿美元的停止再投资的到期公债规模,在12个月内每3个月增加60亿美元,直至达到每月300亿美元。日本央行并未公布减债计划,但多项数据均显示其今年放慢了购债速度。日本央行9月仅购买7.7万亿日元(约合688亿美元)的日本国债,当月国债购买额为2014年10月以来月度最低。
总体而言,全球范围内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已经逐步成为趋势,这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将形成潜在冲击。如何应对这种趋势性转折成为全球政策制定者案头上的重要问题。今年我国之所以要强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所引致货币贬值和资本外流的压力,以及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和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因此,要关注如何保持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可控,并且避免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
当前经济虽然温和回升,但经济增长周期强劲反弹时刻尚未到来,因此尽管发达经济体货币紧缩可期,但过程仍会较慢,全球货币政策总体保持较为宽松。资本市场或进入美林时钟“经济上行,通胀上行”的象限。在此阶段,通胀上升增加了现金持有成本,可能出台的加息政策降低了债券的吸引力,股票和商品配置明显走牛。今年以来,亚太、欧洲、美国等主要股市都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或许可作为有说服力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