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制造2025”……这些重大战略的落地,都离不开资金融通和资金支持。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既是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责任在肩,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支持重大项目和薄弱环节是其回归本源的题中应有之义;机遇难得,借着国家战略东风,银行在服务的过程中,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加快从传统的贷款商向全能的金融服务商转型。
责任:国之所需 业之所向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金融回归本源的题中应有之义。
过去五年,从脱贫攻坚到创新驱动,从“四大板块”(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到“三大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从小微、三农、双创等普惠领域到绿色生态、节能环保,无一不活跃着金融机构的身影。
国之所需,必有金融业的鼎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工行向实体经济领域累计投放贷款超过50万亿元,主动对接并有力支持了重点战略领域的建设。比如在“一带一路”领域,截至6月末,工行已累计支持沿线项目339个,累计承贷额881亿美元。
作为我国唯一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在这五年间,对接“十三五”规划纲要165项重大工程项目,推动落地实施。该行累计发放棚改贷款3万多亿元、脱贫攻坚贷款1.1万亿元、新型城镇化贷款5.9万亿元、科技贷款3300亿元、“一带一路”业务贷款740亿美元,承诺提供1300亿元融资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五年,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绿色金融也随之成长并助力实体经济节能减排。以兴业银行为例,截至今年8月末,该行已累计为13274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13380亿元,融资余额达6285亿元。据测算,兴业银行所支持的这些项目可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标准煤2908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8205万吨。
保险资金的身影也出现在国家重要战略实施之中。例如,中国人寿积极参与招商轮船、中远海运等融资项目,以债权为纽带,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关键节点的投资布局;以服务国家级园区建设为重要抓手,积极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新区建设;大比例投资入股京能电力,并参与大唐集团、天津港集团债权融资等项目,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机遇:借战略风 鼓转型旗
在支持国家战略的同时,银行也在利用良机,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加快从传统单一的贷款商向全能多元的金融服务商转型。
此前,银监会在《关于银行业支持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对银行提出希望: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积极开展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实施银团贷款,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一揽子综合性金融服务;加强融资模式创新研究,大力发展包括大型成套设备金融租赁等非信贷融资模式;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盘活重大项目信贷资产等。
风云激荡之下,银行积极践行。“一带一路”沿线、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潜在资金需求巨大,从特点看,期限长、单笔融资数额大。因此,除了信贷支持,商业银行也在从债券融资工具、产业基金等多角度切入。
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伊宁保税物流中心,就得到了兴业银行通过债券承销提供的“便宜资金”。今年4月,兴业银行为其主承销了一期中期票据,3年期资金发行利率5.09%,低于同期发行的同评级同期限其他债券,有效降低了项目的融资成本。
记者获悉,目前,工行已经主动适应客户需求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创新运用“信贷+非信贷”、“股权+债权”、“商行+投行”、“表内+表外”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增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工行债券投资、理财投资、金融租赁等非信贷融资增加4500亿元,与境内分行人民币贷款增量的比例接近1:1,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多渠道、低成本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