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陈彬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开创新局面、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取得的成绩世界瞩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增长减速换挡不失速,综合国力稳步提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始终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进程曲折艰难。与此同时,国内过去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和市场环境发生明显改变,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行,“三期叠加”的阵痛持续显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坚持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并重,创新宏观调控思路,有力确保了我国经济平稳减速换挡。
(一)宏观调控政策精准发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打破惯性思维,不再偏重于保某一特定的目标值,而是提出要对经济增长进行区间调控。只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宏观调控政策就不需要有大动作,不因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有效推进创新和结构调整。同时,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定向调控,抓住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协同推进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导向作用,投资消费促进政策的关键作用,财政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作用,加强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的协调配合,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经济增速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
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同期,发达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速只有1.8%,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也不过4.4%,都明显低于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经济整体低迷,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成就来之不易。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年-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这充分说明,我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三)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跨步增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持续提高。从经济实力看,2016年我国GDP为1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4.9%,比2012年提高3.4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射电望远镜、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等实现重大突破,带动了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从基础设施看,2016年末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2.3万公里,超过第二至十位国家的总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G网络规模、互联网用户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位。从国际竞争力看,2016年我国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3685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对外服务贸易总额也居世界第二位,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跃居世界第二位。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提升
我国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求结构持续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
(一)“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成效
自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实现路径逐步清晰,取得的成效突出。去产能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共退出煤炭产能2.9亿吨,退出钢铁产能6500万吨,提前超额完成任务目标;去库存取得突出成效,2016年末,全国商品住宅待售面积减少499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去杠杆成效初步显现,2016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5.8%,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降成本取得初步进展,2016年“营改增”全面推开,降低企业税负成本5736亿元;补短板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保护、公共设施投资等保持较快增长,脱贫工作进展顺利。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市场预期和信心有效提振,行业兼并重组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利润持续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二)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十八大以来,是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的五年,我国经济逐渐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五年里,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商务咨询、服务外包、人才服务和品牌培育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以互联网为牵引的电子商务、产品定制和第三方支付迅速发展,家庭服务、旅游服务、养老服务等快速发展,弥补了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服务业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5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2%。同时,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渠道,服务业成为税收增长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积极拉动外贸增长,并且成为吸引投资的主领域。
(三)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在国际贸易总体低迷、投资增速下滑的情况下,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6%,较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6%,比2012年提高9.7个百分点。新兴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消费品市场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
三、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经济增长动能加速转换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新产品新服务快速成长,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经济稳中向好不断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催生发展新动力的源泉,是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针对创业者面临的准入限制、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技术支撑等瓶颈问题,初步建立了“双创”扶持政策体系,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双创”支撑平台快速发展,市场主体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速度加快。2014年-2016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超过4400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362万户,年均增长30%。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快速增长,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品。
(二)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
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创新与产业对接,大力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有效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新兴产业发展亮点突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不断涌现,优化了供给结构和质量。2016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5个百分点,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依托我国互联网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活跃的互联网经济,以及快速成长的互联网骨干企业,各行各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双创”活动迅猛发展。网络购物快速增长,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跨境电商、智慧家庭、智能交流等迅速成长。
(三)科技创新正在成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为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加,2016年R&D经费投入达到15500亿元,比2012年增长50.5%,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8%。2016年我国创新指数名列全球第25位,比2012年提高9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科技成果产出规模持续扩大,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0件,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填补多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空白。制约创新的障碍被进一步破解,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科研基础设施开放等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四、全面深化改革逐步推进,市场活力大幅增强
十八大以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成为资源配置的共识。一方面,从更大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一)简政放权力度空前
五年来,我国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为“先手棋”,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注重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逐步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投资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实行网上并联核准,彻底取消了银行贷款承诺、电网接入意见、铁路专用线接轨意见等前置手续。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等改革积极推进,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正在建立,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正在形成,使市场主体迸发了更大的活力。
(二)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
通过价格市场化改革,建立更加灵敏地反映成本和市场供求变化的价格机制,市场价格信号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放宽政府对价格的管控,放开了绝大部分药品、电信资费、非公立医疗服务等多项商品和服务价格,将铁路货物运价改为政府指导价,允许上浮不超过10%,下浮不限。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油气价格调控机制不断完善,90%左右的城市已经推广居民阶梯水电气价。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全面放开利率管制,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措施进一步完善。
(三)国企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在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施进口暂定关税税率的商品范围扩大,平均税率降低,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建设得到强化,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取消对新股发行价格的行政指导,推进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发行制度建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
五、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民生明显改善
十八大以来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坚持民生优先,实施精准脱贫战略,不断深化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改革,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一)节能减排与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五年来,我国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源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能源结构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能源发展动力由传统能源增长向新能源增长转变,清洁低碳化进程加快,能源消费得到有效控制,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2016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17.9%,节约和少用能源8.6亿吨标准煤。按照三次产业和各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核算,2016年比2012年形成间接(结构)节能1.7亿吨标准煤,占全部节能的20%以上。
(二)精准脱贫成效显著
十八大以来,我国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对贫困人口开展建档立卡,向12.8万个贫困村派驻驻村工作队。2013年-2016年的4年间,我国累计脱贫5564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降到2016年末的4.5%。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实际增长10.7%,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让老百姓彻底拔掉穷根,增强造血功能。
(三)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
近年来,我国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和同工同酬制度逐步落实,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稳步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城乡统一的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我国还把区域“四大板块”发展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三大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区域发展差距稳步缩小。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快速壮大,经济增长极呈现从南到北、由东至西转移的态势,经济版图从传统三大引擎牵引向多极支撑转变。
六、对外开放纵深拓展,外向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打造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努力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提供中国方案和智慧。
(一)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截至2016年末,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立初具规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56个,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一批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落地,高铁、核电“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6.3万亿元,占我国贸易总额比重达25.7%。与之相伴的是,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和领导力不断提升,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高规格会议上,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获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和认可。
(二)利用外资结构更加优化
2013年-2016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4894亿美元,年均增长3.1%,2016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连续第五年位居世界前三位。与此同时,利用外资的质量在不断提高,2016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716亿元,比上年增长8.3%,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计算机应用、金融服务等行业利用外资规模较快增长,中西部地区承接外资产业转移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国内结构调整正处在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紧要关口,改革转型任务异常艰巨繁重,我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从短期来看,民间投资增长下滑压力仍然存在,实体经济经营依然困难,资产泡沫问题依然显著导致局部风险不断扩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日益突出,各类金融风险逐步显性化,处理不好可能引发新的经济金融危机,这些都说明当前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有待加强。从长期来看,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创新能力虽获得长足进步,还未形成强劲的内生发展动力;传统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借助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等途径实现技术进步的空间缩小;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存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相对滞后等。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一步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破除改革进程中的种种壁垒和障碍,深刻总结和反思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历史经验教训。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更强的信心和更大的勇气攻克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