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刘国强15日在“2017金融街论坛”上表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出现一些变化。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较快,部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停留时间过长,出现脱实向虚倾向。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既要善于做加法,更要勇于做减法。”刘国强表示,从做加法看,这是经济下行后的本能想法,在客观上也有一定必要性。
刘国强介绍,这几年我国也探索一些好办法。比如,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政策配合,推动政府和民间合作搞建设。积极探索普惠金融,创造大量金融工具。在债券融资上,直接融资方面开发绿色债券、双创票据、扶贫票据、社会效应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初步核算,2015年到今年上半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为企业节省资金成本2000亿元。
在做减法方面,刘国强说,今年以来杠杆率下降,脱实向虚问题得到一定抑制。下一阶段仍要做减法,在一些方面要加大力度。
一是要把杠杆率减下来。这是服务实体经济关键举措。在高杠杆情况下,资产价格必然膨胀。这导致一方面会把资产从实体经济中吸引过去,另一方面会提高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吸引资金和推高成本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经济必然脱实向虚。因此,要坚持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使杠杆率有序降下来,这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最重要环节。
二是把金融乱象减下来,非法集资、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违法违规套利等不但直接增加金融风险,并且都是金融脱实向虚的途径。将这些减掉,自然就会有部分资金回归到实体经济中。金融创新是大势所趋,但也不能偏离实体经济需要,必须认识到金融业外部性、公共性非其他行业可比,因此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经营,都要纳入监管和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要把不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资金减下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是来者不拒,不能成为帮助落后产能脱困的借口,甚至成为给僵尸企业“打点滴”的手段。金融服务对象必须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比如,僵尸企业、隐性的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炒作都必须减下来,这样才能腾出资源服务于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实体经济,才能培育出新结构和新动力。
刘国强强调,在其他一些领域也可以用做加法和做减法的思路去推动。比如在监管上,强调统筹就要把同一件事情多头监管的现象减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