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第三次上调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彭博社对56位经济学家调查后,将三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分别提高了0.1个百分点;
渣打银行将中国年度经济增速预期从6.6%上调至6.8%,并预计中国有望实现2010年以来首次加速增长……
伴随着中国经济年中答卷缓缓铺展,超预期的经济数据引发国际机构特别是西方智库的强烈反馈。正如德国《世界报》所言:“多年来一直有人预测中国经济衰退。现在,好得惊人的数据证明,中国经济火车头正开足马力驰骋。”
“中国亮色”让消极论循形
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增长预期,并称中国有望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器”
7月,中国经济悲观论者再次被打脸。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继续保持在6.9%,超过了去年GDP增速,与一季度持平。中国经济增速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6.7%—6.9%的区间,大大出乎一些海外投资者的预测。
消息公布不久,国际机构纷纷以实际行动点赞,并否定了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至6.7%和6.4%。
摩根大通将中国经济全年增速预期由6.7%上调至6.8%,并表示“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和金融风险的担忧较一年前大幅减弱,中国有望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器’。”
渣打银行表示,未来数月内中国经济出现突然放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前景乐观。
花旗银行将今年三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从此前的6.5%和6.4%上调至6.7%和6.6%,并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劲增长,达成全年目标“几无悬念”。
与前几个月一些国际机构抛出的“断崖说”“崩溃论”相反,不少海外学者通过深入研究指出,中国经济正彰显韧性。
纵向比,中国经济韧性十足。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泰国、印尼、韩国和台湾地区相继遭遇经济重创,中国曾被普遍认为是下一个倒下的新兴经济体。但当危机停止蔓延时,人们发现,中国经济在1998年至1999年间的实际增速短暂放缓至7.7%,此后10年的年均增速重回两位数。学者们认为,如果不是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足够的韧性,2009年世界经济可能迎来二战后最大的萎缩。
横向比,中国经济韧性强劲。知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7月底撰文指出,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主要认为去杠杆和房地产市场风险会引发中国经济陷入日本式的长期停滞。然而,相比日本,中国拥有一个缓冲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储蓄约占GDP的45%,远高于日本28%的储蓄水平。中国政府债务仅占GDP的49%,远低于239%的日本公共债务水平。既然日本能够抵御主权债务危机,那么中国显然能够更好地避免债务危机。
“长久以来,悲观主义者总以看待本国经济的方式来看待中国经济,预测人士总是忍不住把受到危机重创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结局强加到中国头上。这种做法,过去是错误的,现在同样是错误的。”史蒂芬·罗奇指出,“经历了连续6年的放缓后,2017年中国GDP实际增速看起来正在逐渐回升,又一次证明消极论者是错误的。”
“中国动力”给全球更多信心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动力源”,并已展现出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能力
“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6.7%,对世界经济而言是极大的推动。”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认为,在过去一年中,中国已经展现出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能力。
在国际观察家眼中,“黑天鹅”与“灰犀牛”潜伏的2017年,凭借强劲的经济韧性,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动力源”“压舱石”。
——强劲的经济韧性,得益于结构优化。
在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报告称,中国消费市场规模仍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居全球之冠。实际上,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4%;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1%。消费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服务业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成为中国经济保持韧性的关键所在。
澳中关系研究院院长卡尔认为,消费本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黏性,最终消费支出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力量,增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稳”。“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长期持续扩大,到2030年,欧洲中产阶层只增加1600万人,北美减少1600万人,而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将剧增8.5亿,届时中国消费支出将高达14.3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2%,而美国只占7%。”
——强劲的经济韧性,源自于动力转换。
在上海,街头巷尾轻松扫码,黄橙绿白等13种共享单车成为交通接驳的百姓最爱;在北京,“盒马鲜生”电商实体店里的波士顿龙虾成了抢手货,“烹饪区”排起长队;在深圳,无人机半年出口额创下46.9亿元新高,同比增长近1倍,仅大疆就占据全球消费级市场份额的七成……今年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孕育成长,以战略性新产业、分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动能不断壮大。
欧洲智库布鲁格研究所认为,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水平加快赶超发达国家。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超过欧盟,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与美国持平,自然科学和工程博士数量超过美国,完全有能力实现到2050年成为科学创新全球领导者的目标,推动形成多极化的全球科学研究格局。
——强劲的经济韧性,离不开良好的基本面。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程中,将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巨大能量。
“未来10到15年,中国城市人口有望保持1%至2%的年均增长率。这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享有充裕的需求侧支撑。不要总用研究本国经济的方法来预测日本、美国资产泡沫会对中国造成同样威胁。”史蒂芬·罗奇说。
此外,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态势的变化,也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向好的外需环境。彭博社认为,7月份中国诸多早期经济指数显示了其经济韧性:渣打银行中小企业信心指数结束3个月下滑;中国卫星制造业指数也升至50.5,表明地面经济活动增加。
“中国方案”得到广泛认同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格局,得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为新动能的培育与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成功首飞,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问世,“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6300米深处实现“大海捞针”,“复兴号”在京沪高铁线以350公里的世界最高运营时速疾驰……
这是今年以来备受国际关注的“中国创造”,更是展现经济活力的“中国故事”。难怪卡尔赞叹:“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的提升速度快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及50年代的日本,如果加上印度因素,中国崛起推动世界转型的速度将比历史上快6至10倍。”
然而,强劲的“经济韧性”、蓬勃的“中国动力”,并非从天而降,也不靠“大水漫灌”,而是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中国方案”。
“有韧性的经济,就是政策和体制总能在关键时候做出适应性的改变,去激励更新、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去冲销那些旧的和失去效率的生产和投资,让经济发展不至于‘断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认为,延续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保留住经济的韧性至关重要。
——改革增强转型动力。
上半年,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约1.6万家,是商事制度改革前的2倍多,有力带动了创新创业。二季度,我国小微工业企业的景气指数为96.5,达到两年来的最高值,反映经济活跃度与包容性在加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同比实际增长6.9%,创下2015年以来工业运行的最好成绩,证明振兴实体经济初见成效。
对此,法国《回声报》刊文指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格局,得益于改革释放红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为经济新动能的培育与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
——改革补齐发展短板。
上半年,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等“短板”领域的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6%、17.5%、14.7%和17.8%,均明显快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认为,中国政府正主动应对城镇化、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加快打造“一小时经济圈”,促进城乡贸易和交通畅达;加快发展养老、医疗等服务业,努力发掘快速老龄化中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工业自动化和发展人工智能,促使中国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国向高附加值制造业大国转型。
——改革化解潜在风险。
“非常及时!非常重要!”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让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连声叫好,他说,中国政府采取加强金融监管的举措,控制住了一些高风险带来的消极因素,将有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南非标准银行集团中国办事处经济学家杰里米·斯蒂文斯坦言:“看到了更多利好。”
——改革凝聚前进信心。
随着改革深入推进,中国创业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发展后劲更猛、底气更足。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又提高0.5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9个月保持在54%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113.3,也是近年来的较高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含金量在稳步提升。上半年,我国工业增速创下2015年以来最高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继续跑赢GDP,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都在回升。
或许正如今年美国《福布斯》杂志所言:“中国的经济奇迹没有结束,而是进入了第二阶段。”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