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去年“一带一路”国家项目的油气权益产量近6000万吨,占全部海外总产量的八成;中国一汽在东南亚、非洲、中东、拉美等5大片区建设了海外基地,覆盖48个国家,累计出口汽车逾26万辆,整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超过50亿元;中广核位于纳米比亚的湖山铀矿项目预计2017年下半年投产,该项目建设期间可提供约6000个就业岗位,生产期间可提供1600个就业岗位……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产能布局与合作正在不断加速。
专家指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目的是培育当地自身发展的能力,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未来合作重点是大力推进高端产业的发展,把各自的短板补起来,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升级和高端产业的发展。
多边合作持续深化
据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介绍,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与20多个相关国家开展了机制化的产能合作,与27个国家签订了国际产能合作文件,与法国、德国、韩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就共同开拓“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达成重要共识,各类双多边产能合作基金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产能合作不仅在增加就业、提高税收、扩大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力地推动了东道国工业化进程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升级。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共在36个国家建成初具规模的合作区77个,累计投资241.9亿美元,入区企业1522家,创造产值702.8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26.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1.2万个就业岗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表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把中国的优势产能、绿色产能、先进产能与沿线各国人民共同分享,这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能造福沿线百姓。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依据的是国际市场需求和自身产业优势。
推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不能仅限于中低端产业,也不能完全停留在现有层次和规模上,而是要大力推进高端产业的发展,把各自的短板补上去,开拓新的贸易合作增长点,提升贸易的水平和质量。
5月10日,工信部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备忘录,提出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推动国家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石油石化装备、机床、新能源(光伏)、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机装备等领域,以及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等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行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其仔说,中国除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外,还要实行开放创新策略,充分利用国际优势,引进第三方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建设当中来,共同培育新的市场,开发新技术,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升级和高端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