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依托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和研究力量,围绕“一带一路”核心问题,走访俄罗斯、埃及、澳大利亚等沿线十余个国家、地区智库和国际组织,与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员开展智库战略对话,就凝聚“一带一路”价值共识、构建“一带一路”行动纲领、推动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积极倡导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话题展开讨论和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形成一批富有真知灼见的对策建议。现陆续在新华网刊出。
对话当事人
问: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 潘革平
答:欧洲学院教授 门镜
门镜,欧洲学院欧盟国际关系与外交研究部欧中研究中心主任。重点研究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和中国的外交政策。
问:欧洲学院是专注欧洲事务研究的研究生教育学术机构,欧洲学院在与中国智库交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2014年4月1日,中国国家领导人访问比利时期间,专门给学院师生及当地官员就中欧关系作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演讲,指明了中欧发展的前景,大家感到很振奋。演讲完当天,欧洲学院就成立了欧中研究中心,相关研究已积极开展起来。欧洲学院相当于欧盟内部的“中央党校”,在欧盟范围内拥有较大的影响力。目前,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等欧盟机构中,来自欧洲学院的毕业生大约有2000人。我从2008年开始从事中欧关系研究,“一带一路”是重大国际课题,我们投入主要精力研究。
问:据了解,比利时对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热情较高,比方希望在哪些领域开展合作?
答:欧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认知逐渐清晰。尤其是跟中国打交道的官员、商人和企业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比较了解,比较认同。比利时最近加入了亚投行。此前,比利时外交部曾有人对比利时没有成为第一批加入亚投行的国家,对政府提出意见。比利时是一个非常倚重于贸易、崇尚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对外贸易所产生的价值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近80%。“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最先作出响应,希望能够跟中国合作,在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贸易吞吐量等方面得到更大发展。
问:欧盟委员会交通与运输总司已经和中国达成了协议,将有一些项目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以落实。目前进展如何?
答:这些项目在论证和资金到位等方面都有望很快得到落实,但至少也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全部完成。目前的情况是,这些项目都落在了中东欧国家,而一些西欧国家也非常有兴趣。这些国家目前最想知道和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对接的具体细节,积极开展扎实有效合作。
问:您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会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
答:“一带一路”倡议让支持自由贸易的国家看到希望,并能紧密合作,继续推动自由贸易的发展。沿线国家应加强沟通,相互理解,共同商讨如何应对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
从去年开始,欧盟的政策文件越来越多地提到公平贸易,而不是自由贸易。公平贸易的概念是模糊的,世界贸易组织就没有给出过一个完整的定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能让欧盟相信自由贸易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中国能够和那些自由贸易的受益国紧密合作的话,这将会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问:如何让“一带一路”倡议为更多国家、人民支持和理解?
答:我觉得让西方国家正确理解“五通”所能带来的收益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如何用对方的思维,用对方的语言,用对方所熟悉的模式来阐述,使对方能够接受我们的新概念、新理念,我觉得这是一个挑战。中国的智库机构可大有作为,与欧洲一些政府机构、智库建立沟通机制,把中国的合作建议更好地、更全面地传递给当地。
问:您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答: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但是在具体的贸易过程中,总是有受益多的一方,也总是有受益少的一方。在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下,怎么去处理好这中间的差距,是一个挑战。比如说在欧盟和中国的贸易关系问题上,欧盟无法理解有关反倾销的问题只涉及到贸易总量的1%,中国为什么要这么计较?而对中国来说,即便只有1%,它也涉及到很多的企业和很多的就业,涉及到民生问题。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双方的沟通、理解处在不同层面上。从基础的层面上,要考虑到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等,而在更高的层面上,要考虑国家的发展、全人类的发展,要把不同层面结合起来,达成一种共识。(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 潘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