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银行业近年来经历了货币宽松、金融业务进一步创新的长周期,随着影子银行和广义融资规模的飞速发展和增长,货币资金脱实向虚、片面追求高收益的状况愈发明显。而在此过程中,由于传统信贷业务功能和地位的下降,许多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也在金融加杠杆和监管套利上越走越远。在此之中,不仅许多货币资金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供给侧改革的作用,反而助涨了金融系统内部“以钱炒钱”之风。同时,随着一些商业银行片面扩张负债规模、加大资金杠杆,其背负高杠杆经营所蕴含的金融风险也在显著增大。
在此背景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银监会等监管部门,通过抬升市场无风险资金利率和资金成本,逐步加强对同业业务、委外投资等投机性色彩较浓的高杠杆业务的监管,着力扭转这一不正常局面。从维护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长期健康稳定、真正有效发挥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相关政策的转向可谓势在必行。
过去几年,尽管常态化监管工作也都在正常进行,相关部门也划出政策红线约束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目前这一轮更具有针对性和力度更强的监管收紧,很大程度上无疑更加体现了政策立场趋于严厉。就近期银监会在短短两周时间里连发7份文件来看,本次监管部门针对过去几年商业银行突出的“加杠杆”经营行为,从外部监管到内部操作提出诸多要求,涉及服务实体经济、监管处罚、防控风险、弥补监管短板等多个方面。整体来看,管理层近期释放出的“强监管”信号十分明显。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诸如委外投资、同业业务等高杠杆业务目前所面临的局面,是过去几年间逐步形成,从监管层和银行业两方面来看,商业银行系统整体有效的去杠杆,还需要一个渐进过程。当前,在欧美等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步迈向中性偏紧的背景下,国内货币政策也将逐步结束“宽松尾部”周期。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去杠杆的“拆雷”工作,整体也需要在保持明确政策信号的同时,关注去杠杆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总而言之,本轮金融监管收紧、着力推进金融去杠杆,一方面可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另一方面也需要应对好在这一“深水区”时期的各种复杂情况和局面,最终实现平稳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