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海报
“达康书记别低头,GDP会掉。”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的走红有些非同寻常。没有小鲜肉,不是大IP,向来是收视率重灾区的主旋律电视剧,竟然激发了大批年轻观众的“追剧”狂潮。自3月28日在湖南卫视的黄金档期开播,不断刷新收视纪录,引发全民终极猜想,话题讨论花样翻新,已然成为现象级。
“反腐”对于老百姓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十八大以来,“打虎”力度之大、频次之高,有目共睹。只是人们往往只能从短短百余字的新闻中,猜测落马官员贪腐之严重程度,案情的披露也基本点到为止,违纪细节引人浮想联翩,而《人民的名义》所展现的官场溃败,远远突破了观众的想象力。
不同于《我不是潘金莲》隔靴搔痒式的暗讽,《人民的名义》是赤裸裸的明喻。第一集就扯出一个项目处处长,口口声声“为人民服务”,却用一整个豪宅藏污纳秽,冰箱、床底、整整一面墙的百元大钞,令人震惊。这突破想象力的剧情,并非虚构,而是来源于真实,随着电视剧中官员粉墨登场,背后的原型呼之欲出,引人深思。
此前,反腐题材电视剧迫于政策压力淡出多年,被誉为“政治小说第一人”的编剧周梅森曾公开透露:“我的《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等戏的审查如走钢丝,几乎都要几百处改动,最后一部戏《我本英雄》几乎被枪毙。孤军奋战至今,也只能退出。”转折出现在两年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剧中心副主任范子文力邀周梅森重启创作。答应了老友的请求后,为写好这部剧,周梅森亲自跑到南京浦口检察院体验生活,采访了大量的落马官员,回顾整个创作过程,周梅森的感慨是:“腐败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
面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等国字头的出品单位,观众并非没有质疑:“尺度能大到哪里去呢?”但是,剧中出现了“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剧情设置,上下级相处汇报问题的微妙,从科长、到处长、到厅长,不是亲戚就是师徒的官场生态,类似于“中国目前的政治生态,就是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中国的贪官,都往美国跑”以往只能私下里议论的对白,反面角色的人物设定上升至副国级也是前所未有。有体制内的观众表示,里面部分情节就像是每天上演的真实生活:“官场,无外乎制衡和利益。”
《人民的名义》集中了几十位老戏骨飙戏
良心的制作流程也是《人民的名义》成功之道。为了体现贪腐惊人程度,剧组特地请来银行系统的点钞冠军进行花式点钞,运用镜头和配乐增强悬疑风格,引发终极boss的全民猜想,硬生生把一部主旋律拍成了“烧脑”悬疑剧。以往的反腐剧,反腐阵营是明确的,人物形象是清晰的,结论也都是铁定的,底细稍一琢磨就能猜出一二,《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够给观众以追看的兴趣,其中令人称道之处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脸谱化,充满许多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物:火遍全网的李达康,一时间难辨忠奸,深藏不漏的祁同伟,人前翩翩君子,人后诡计多端。
当然,该剧的火爆更离不开老戏骨的演绎,它也让人惊觉,中国并非没有好演员,张丰毅、侯勇、吴刚、白志迪、许亚军等老戏骨轮番登场,同台飚戏,放大了故事的张力和人物的个性。侯勇演绎的巨贪,从最开始吃着炸酱面的镇定自若,到案情揭露时两腿发软的惊慌失措,表演层次分明。再如一场省委会,几位要员表面上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涌动,每个人都在心中以惊人的速度盘算自身利益,展示了不常见的官场风云。只是,陆毅饰演的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有些回到了此前的平面化,铁面无私、公正不阿到缺乏人物真实。对此周梅森解释道:“侯亮平就像一把安全锁。我故意赋予他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我们太需要英雄了,呼唤像侯亮平一样的秉公执法、执法如山的英雄。”
期待一个角色、一部电视剧或是一部政治小说改变痼疾顽生的政治生态,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真实的社会矛盾远比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更加错综复杂。但是至少,《人民的名义》不再像某些神剧、玄幻剧、仙侠剧那样,玩弄观众的智商,或许还能把一部分影视剧从业者的取向拉回现实,假若能借此机会,正视现实的蝇营狗苟,压抑潜滋暗长的贪念,那必定比虚无缥缈的架空更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