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0亿元减税降费大幕开启。昨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取消、调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关政策的通知》称,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4月1日起将取消、调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关政策。
《通知》明确,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和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以前年度欠缴或预缴的上述政府性基金,相关执收单位应当足额征收或及时清算,并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渠道全额上缴国库或多退少补。
调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政策。一是扩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免征范围。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免征范围,由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在职职工总数20人(含)以下小微企业,调整为在职职工总数30人(含)以下的企业。调整免征范围后,工商注册登记未满3年、在职职工总数30人(含)以下的企业,可在剩余时期内按规定免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二是设置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标准上限。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未超过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用人单位所在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3倍(含)的,按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计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超过当地社会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3倍计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的计算口径,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有关规定执行。
另外,《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军日前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他表示,要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营造透明公平的税收环境。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积极配合财政部等部门,落实和完善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继续深化资源税改革,努力营造简洁透明、更加公平的税收环境。
要落实和完善税收政策,进一步释放优惠政策红利。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抓紧研究落实扩大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标准等政策的具体方案并不折不扣抓好执行,千方百计使结构性减税力度和效应进一步显现。
【今年目标】
今年减税降费万亿可期 降费“将啃更硬的骨头”
[新税制有可能将13%的增值税税率和11%的增值税税率统一合并到11%。这更加容易操作。具体方案还要等待财税部门公布。]
在去年6000多亿元的减税降费政策基础上,今年国务院公布新一轮5500亿元减税降费新政,全年减税降费总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从而大力降低企业成本,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因最大减税举措营业税改增值税(营改增)已于去年全面推开,减税空间将逐步减小,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成为减轻企业负担重点。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近日对媒体表示,今年新增的减税规模虽然较去年相比有所缩小,但这是建立在去年减税5000多亿元的基础上的,降费也是这种情况。可以说,近年来政府在减税降费方面已是竭尽全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今年营改增减税或达7000亿元
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企业利润收窄,税费负担加大。为了降低企业成本,放水养鱼,近些年国务院加大减税降费力度。
其中,营改增是本届政府推出的最大减税举措。随着去年5月1日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最后四大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营改增全面推开,减税效应倍增。
根据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下称“预算草案报告”),营改增去年全年减税5736亿元,其中新增试点的上述四大行业减税1747亿元。
“这超出了在设计试点方案时的减负预期。”财政部部长肖捷7日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称。
他表示,无论是新增试点的行业,还是前期已经开展试点的行业,甚至是原来已经实行增值税的加工制造业等行业,都全面实现了减税。
去年12月2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召开的营改增媒体吹风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表示,受四大行业减税翘尾因素、去年和今年不动产抵扣部分叠加以及政策、征管完善影响,2017年营改增减税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营改增专家、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17年营改增减税规模有可能达到7000亿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今年由四档税率简并至三档,营造简洁透明、更加公平的税收环境,进一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现行增值税税率有17%、13%、11%和6%四档,如何简并成为焦点。多位接受本报采访的专家认为,今年13%的税率档次很可能被取消。
普华永道中国中区公司税业务主管合伙人李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税制有可能将13%的增值税税率和11%的增值税税率统一合并到11%。因为如果取消17%的增值税税率,将带来比较大的财政压力,而把低税率提高则会让企业比较敏感。因此从现实操作上来看,将13%税率取消,合并到11%税率更加容易操作。具体方案还要等待财税部门公布。
新减税政策聚焦中小微企业
根据预算草案报告,今年新减税政策除了上述简并增值税税率,还有三项聚焦于中小微企业减税新政。
一项是,扩大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微企业范围,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为加大对小微企业税收扶持力度,我国不断提高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标准。2015年国家连续两次提高该标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所得额上限由10万元提至30万元,这相当于所有小微企业均享受这一优惠政策。而此次将标准上限进一步提至50万元,将会让更多企业受惠。
另一项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
“也就是说,在计算企业所得税的时候,中小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研发费用在税前扣除。作为财政来说,这项政策也要减收,但是我们认为,这项政策更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用财政减收换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值得的。”肖捷在上述记者会上称。
这两项新政出台意味着需要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相衔接。因为该条例规定小微企业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得超过30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50%。
此外,预算草案报告还表示,继续实施2016年底到期的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城镇土地使用税等6项税收减免政策。
肖捷表示,实施上述减税政策,可以在去年减轻企业税收负担5000多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再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
2000亿元降费亮点多
相比于去年460多亿元的降费举措,今年降费力度明显加大,这来自于国务院的决心。
今年2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说,现在许多企业呼声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种“费”不仅项目繁多,而且征收不规范。一个企业要对应许多个收费机构、部门,甚至还有中介等单位,经营人员根本不明就里。一些地方和部门收费标准还各不相同,自由裁量权过大。
在3月4日下午参加全国政协经济、农业界联组讨论时,李克强表示:“砍掉审批是削减权力,砍掉行政性事业收费权那是拆香火,难呐!但为了人民的利益,即便壮士断腕也要推动这项改革。”
3月5日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则披露了详细的五项降费举措,预计全年再减少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
这五项降费举措,一是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等基金,授权地方政府自主减免部分基金。二是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35项,收费项目再减少一半以上,保留的项目要尽可能降低收费标准。各地也要削减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减少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性收费,清理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违规收费,推动降低金融、铁路货运等领域涉企经营性收费,加强对市场调节类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监管。四是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五是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等成本。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冯俏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将企业减负重心由减税转向降费是正确的方向。此次国家公布的降费方案符合预期,力度较大。政府性基金被放到了降费首项,说明这项清理力度和降费规模将比以往更大,且报告还明确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基金。
根据财政部数据,该基金2015年收入292.52亿元。取消该项基金意味着可以给企业减负近300亿元。
肖捷在上述发布会上称,清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措施到位之后,全国政府性基金还剩21项。中央涉企收费项目还剩33项。将在财政部官方网站上公布具体的中央、省级的基金和收费目录的清单,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
另外,今年继续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工作已经展开。人社保和财政部已经发文要求地方失业保险金缴费比例统一降至1%。
冯俏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清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质是理顺其背后的价格机制,根子是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比如降低社保缴费比例需要社保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划转部分国有资本补充社保基金后,才能给进一步降低养老保险费率提供空间。降低用能成本需要电力体制改革深化等等。
肖捷还表示,今年减税降费措施出台之后,并不意味着给企业的减负工作画上了句号。要继续强化“放水养鱼”意识,不会局限于仅算眼前的小账,更要算经济发展的大账,要通过继续给企业减负为市场加油。(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