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化生活》
作者:(法)曼努埃尔·迪亚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蓉
上世纪90年代末,一本名为《数字化生存》的书曾风靡一时,作者在书中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今,书中许多对未来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展望,早已成为现实。可以说,过去三十年,数字化所发挥的作用已超出我们曾经的想象。
毫无疑问,随着数字科技进入产业领域,数字化将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由法国数字经济专家曼努埃尔·迪亚斯撰写的《数字化生活》,就是一本关注未来数字化生活如何全面铺开的作品。作者对数字经济社会中人们的健康、出行、消费、娱乐、创业、工作、学习、城市、社会等的图景,进行了描绘。
数字化无所不在
“所有的人都已经被数字化了”,是作者展开一切描绘的基础。他认为,数字化存在于生活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置身其外。每一个个体的数字化、互动中的数字化、作为消费者的数字化、品牌认知及消费者方式的数字化、活动及健康的数字化和消费的数字化,编织成一张网。这张网在云计算、移动、社交或数据分析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新的机遇并改变着世界。
全书用九个章节分别回答了九个问题:“数字人”将如何利用即将实现的新服务使自己生活得更好、更健康、更长久?活动和出行将发生什么样的根本性变革?数字化将如何改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娱乐休闲将发生什么样的革命性变化?未来,工作还有价值吗?未来的创业者需要具备什么特质?数字化学习方式有什么特点?城市生活将发生哪些深刻变化?以及,我们能给后人留下什么?
讲述的底色始终是明亮的,因为作者对数字革命将为人类及社会带来的影响保持着积极的态度。
以健康为例,作者的观点是技术带来的服务使“医疗事故将不复存在”,“治疗质量会更好”。他对出行、消费、智慧城市等的看法也同样积极,认为数字化会改善出行体验,使交通更加简便、顺畅和舒适。他认为,数字化不仅提升了消费体验、促进消费增长,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费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而智慧城市意味着更方便、更舒适的日常生活,新的服务、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市民与公共服务之间的新型关系都将提上日程。
数字化员工将颠覆传统工作结构
显然,其描述并不只是未来展望,而是涵盖了当下真实——截取的是关键的时间点,探讨的是现实的生活,是每天都有的新变化。作者所讲述的很多故事,已然早已在中国这片土地蓬勃生长。如在谈到消费的部分,作者提到的两个核心观点即与当下颇为呼应。
一是,对“数字人”来说,“拥有是一种无用的奢侈”。数字时代的消费是优化一个物品的使用,共享它,最终只付出与所得到的服务对等的成本。我们日常熟悉的各种共享经济,贯穿的正是这一要义。二是,实体零售业应该重塑自我,品牌不应该将销售渠道划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相反,每个销售渠道在一个品牌总体战略中都应成为另一个销售渠道的延伸。这与当下中国市场的一些品牌商直播所秉持的“带货逻辑”异曲同工。
除了对作为公共生活参与者的“数字人”进行关注,作者还专门开辟章节,探讨员工、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在数字时代分别的“觉醒”。作者认为,数字化员工将颠覆传统工作结构,企业中某些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将面临终结或重塑。
面临重塑的原则之一,首当其冲就是层级制度,企业管理者将以协助者、支持者的角色为他的团队服务。另一个面临重塑的原则是工作空间,工作不再需要在某个固定地方进行。作者对企业的建议是,让员工相信工作的意义。而对创业者来说,作者开出的核心药方是拓宽视野、快速前行,随时准备好向一个新的方向进发。
通览全书,“革命”和“个性化”是被提及最多的两个关键词。如谈及健康,“健康领域正在掀起一场革命”,“个性化将成为推进健康保障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说起出行,“日常生活的革命”,“提出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讲到娱乐,“广告业的革新是必然的”,“个性化将取代大众普及”;关于学习,“学习革新是企业革新的前提”,“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教学方法更具协作性和参与性”……
“革命”被反复提及理所当然,经验告诉我们,数字化曾如此超出想象,未来可期。而“个性化”被如此重视,与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想象相关,更与作者贯穿全书的主线密不可分。这条主线就是“人”——作为公共生活参与者、员工、企业管理者或者创业者的“人”。作者始终坚持,“技术”只是数字革命的配角,“人”才是通过使用技术使未来变得更好的中坚力量。数字化转型不关乎年龄或者某代人,也不是“别人”的事情。当所有人一起,没有人落下,当新的社会模式、新的社会契约等得以建立,所有人就能共享进步的果实。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2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