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刘锋
今年一季度国内经济收获开门红,多项数据好于预期。当前内外需求仍有较大不确定性,经济只是在政策作用下初现企稳迹象,仍需进一步巩固。展望未来,消费有望在汽车跌幅收窄的助力下企稳,但居民收入与负债仍是压制消费大幅反弹的关键因素;出口预计在全球经济景气周期收缩导致外需放缓背景下继续下行;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制造业及地产开发投资后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今年经济可能呈现弱企稳的走势,而非从目前开始企稳见底、强劲反弹。
当前,应该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用“放水”宽松的办法刺激经济而回避改革;二是用“断奶式”货币信贷紧缩,希望在短期内实现去杠杆,强行调整经济结构而回避大力推动系统性改革。这两种政策思维倾向均对实现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初心不利。
我国目前经济金融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短期看,投资回报低迷和既有债务高企,导致债务周期扩张的动力不足,进而导致经济近年来持续减速。短期经济增长背后是债务周期的扩张,企业、居民和政府三大部门,尚有部门加杠杆则经济就可以增长,如果都不加杠杆或都在去杠杆则经济会收缩、衰退,甚至发生危机。
同时,长期经济增长则与资本、技术与劳动力的高效配置有关。目前我国经济基础制度供给落后于经济发展,导致资本、技术和劳动力要素配置低效率和价格扭曲,难以释放长期经济活力。目前应通过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保证适宜的货币信贷供给,稳定短期债务周期不至于发生信用紧缩危机,以至于过于剧烈地去杠杆;同时又要通过深化结构和制度性改革,提高资源配置的公平效率,释放长期经济活力。
目前,逆周期的宏观政策应避免受供给冲击的影响,同时避免以紧缩的货币信贷政策防范系统性风险。应该认识到,当前国内经济企稳尚不稳固,内需尚不够强劲,企业家对于经济前景、投资回报及营商环境等方面信心仍然不足,民间资本投资的信心还有待加强。外部环境虽有望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善,但外需下滑趋势难改,稳定经济与就业形势仍需要逆周期政策进一步发力。
逆周期宏观政策,不仅在于宽松货币信贷,采取加力提效的积极财政,更应明确以稳预期、降成本为目的,帮助实体企业渡过难关。应切实加大减税降费落实力度,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应保持定力,妥善处理短期供给冲击、资产价格正常估值修复的扰动,避免过度敏感,更不能寄望于紧缩政策以在短期内实现剧烈去杠杆。
在坚定实施逆周期调节政策的同时,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市场化的要素资源配置体系,提高要素资源供给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增长潜力的进一步激发。必须坚定决心改革金融资源供给模式,建立以法制与信用为基础、现代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核心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以利率为基础价格的金融要素资源配置必须尽快市场化。双轨制定价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为国企与民企、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体量、信用风险上的差异,而实际上背后是二元产权结构内生出来的必然结果。因此,要解决金融要素资源价格双轨制的问题,必须全面推进国企管理机制的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和法律保障,以及市场化的交易制度。
当前宏观政策的实施应该有明确目的导向,有统筹兼顾的大局观,坚持以稳预期、降成本为核心目标的逆周期调节政策,稳定预期、稳定就业,促进经济与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同时,大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金融体制改革,解决资本、劳动力、技术等方面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高效配置,从而激发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稳增长、稳就业与促改革、调结构不应非此即彼地对立,而可以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制度和法律基础。(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中证网和中国证券报立场。文章更多内容详见4月30日中国证券报观点与观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