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取舍有道发力智能控制 华联电子“丰满羽翼”助升级

阮晓琴上海证券报

  近几年,福建省厦门市产业转型升级明显加速,很多企业将扩建工程转移到厦门岛外东北角的翔安工业园区,正在建设中的华联电子翔安智能控制产业园便是其中之一。公司预计明年10月新产业园投产后,智能控制产品的产能将实现翻番。

  华联电子成立于1984年,2017年8月在新三板挂牌,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国内知名的智能控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上海证券报“新三板万里行”团队曾在2018年赴公司调研,时隔两年后再来此地采访,公司高管告诉记者,5G时代启幕,公司正在迅速将产品应用领域从家电行业向工业控制、智能汽车行业拓展。

  取舍有道

  华联电子主营智能控制器、智能显示组件和红外器件,具体产品包括智能控制模块、软件、技术解决方案和显示器件、红外遥控接收放大器、变压器等。

  厦门湖里火炬园的华联电子大厦里,记者看到研发中心的上百位研发工程师正忙碌于各个不同领域客户的上百个新项目开发;在智能仓储区,记者见到芯片等微小零部件被卷成大小如光盘、厚度1厘米左右的“碟片”在自动取放、派送;在信息化中心,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在高速跳动并实时传输到HIMS系统,汇总成各种报表并分发出去供各系统观察使用;在智能化生产车间,通过自动化流水线,芯片等智能零部件被自动插放到PCB电路板上,再通过封装、焊接、测试等工序,最终制成相关器件或模组。

  华联电子销售经理陈杰介绍,正在开发生产的智能控制器是家用电器等产品的核心部件。目前公司下游客户大多是伊莱克斯、江森自控、史密斯、格力电器等国内外家电巨头。此外,公司智能控制系统也应用在大健康、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

  华联电子在发展战略上采取“有取有舍”的策略。2019年12月,公司作为第三序列完成的“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陈杰介绍,2005年左右国内大力推进LED在照明领域的应用,华联电子积极参与。但LED照明国产化过程中,资本大量聚集,相关产品迅速降价。华联电子就逐步放弃拓展该技术在照明工程上的应用,重点开发如家电的LED显示等领域。

  就目前主营的智能化控制领域,华联电子也是有所取舍。近几年,随着智能家居的推广,很多大企业如小米、华为、海尔等纷纷进入构建生态链平台。华联电子虽然有较好的平台入口,但却无意做平台商,而是更专注于做好智能控制解决方案,并提供高端定制制造服务。因此,对于大企业搭建的物联网生态链,华联电子进行选择性参与。陈杰举例,公司目前与格力、美的、海尔及华为等企业的生态链有合作,因为符合公司高端产品的定位,“希望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和智能控制产品,未来能适用于任何一个大一统的平台。”

  对于如今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华联电子定位于做“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专门的企业配套供应商伙伴,为终端客户提供优质方案和服务。

  发力智能汽车和工业控制系统

  在华联电子的生产车间,记者见到,机器设备全部开启,工人穿梭其中;在装配车间,一个个打包好的纸箱,装满了待发的货品高高垒起,堆满了过道。公司高管告诉记者,3月份复工复产后,公司订单充足,工人三班倒连轴转。目前公司仍处于产能不足,订单爆满的状态。

  为了缓解上述情况,公司正在扩建翔安智能控制产业园。按照规划,翔安新生产基地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将建成25条生产线。预计明年10月,华联电子厦门火炬园的智能控制生产线将搬迁到翔安,翔安智能控制基地达产后,智能控制产品的产能将实现翻番。

  不过,华联电子虽然在家电控制领域有竞争优势,但这块业务的毛利润相对较低,华联电子需要横向拓展来“丰满羽翼”。5G时代启幕,公司正在实施“一基两翼”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一基”是在智能家电领域巩固头部优势,并重点突出大健康;“两翼”是大力拓展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新市场领域。

  工业控制方面,公司将发力工业互联如控制面板、IOT网关、集中控制器,以及变频控制和商用空调等领域。翔安智能控制基地新生产线系统解决方案是公司现有智造一体化管理系统(HIMS)历经信息化1.0、2.0和3.0的迭代,导入了CAD、流程与管控创新、数据分析利用和智能制造系统等创新技术。目前控股股东一些子公司的智能工厂,就是华联电子提供解决方案,并帮助建设的。

  在智能汽车领域,公司介入了汽车电池管理、底盘和车身等环节,提供充电器、继电器驱动、踏板控制器、空调及汽车冷链控制等产品或解决方案。

  目前,华联电子来自工业控制和智能汽车领域的年营业收入不到1亿元。不过厦门及周边地区有金龙汽车、厦门钨业、林德叉车、中航锂电、宁德时代等大企业,华联电子可以充分挖掘“邻居”的商机。如公司客户厦门钨业正在建设一个百亿级电机工业园,华联电子有望提供配套的驱动控制器、工业物联网等产品。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