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敬南:侨商可为走内地企业出去“打前站”
全国政协委员洪敬南13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十二五”时期,侨商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帮助中国引进所需技术和资源,为想走出去的国内企业“打前站”。
洪敬南出生于中国广西,在新加坡长大,改革开放后跟随嘉里集团回到中国。从1998年起,洪敬南就一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几天讨论下来,他手中的那份政府工作报告上写满了不同颜色的标注,而“科技创新”和“利用外资”这两个部分,甚至贴上了醒目的提示纸。
洪敬南介绍说,他今年的提案正是建议用科技的思路,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大豆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在美国转基因大豆的挤压下,国产大豆市场份额持续萎缩。洪敬南指出,国产大豆目前的困境,主要是由于过于落后的技术和产业模式,制约了其自身资源优势的发挥。
据洪敬南介绍,2009年一家侨资企业投资8亿元人民币在上海设立了全球最大粮油研发中心,目前已经开发出一系列科研成果,并带动国内其他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除了技术创新,“走出去”也是一个思路。洪敬南介绍说,棕榈树和大豆是目前最便宜的两种粮油作物,因此,内地企业可以考虑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侨商合作,在当地种植棕榈树,回到中国提炼。
洪敬南指出,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约有4000万,他们当中不少企业在当地经营有成。在中央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情况下,侨商和内地企业的合作可以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展开,为内地企业提供一个面向世界市场的平台,以“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洪敬南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许多侨商纷纷回中国投资、做公益。这些年来,侨商参与了中国经济的做大做强,也分享着中国发展所带来的财富与成就。如今,他对“十二五”时期充满期待。
洪敬南说,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外资的指导性政策,未来他将引导侨资企业进入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产业,推动侨资企业向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及行业的龙头集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洪敬南表示,希望政府在一些产业领域的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能够对侨资推出一些具体政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