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股聚焦 > 大蓝筹专区 > 中国电建 > 国资改革

演好央企重组的“大戏”

分享到微信2014-04-04 14:09 | 评论 | 分享到: 作者: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央企改革的路线图正日益清晰。这一次,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是“混合所有制”。在中石化此前走向混合所有制“破冰”之后,中海油、中冶、中石油、宝钢集团、中航科工集团、中国海运集团、大唐集团等多家央企最近也相继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加大改革力度。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央企在所有制方面的改革,其实就是与包括民资、外资等在内的非公经济形成合资、合作经济。在宏观意义上,这是央企自身改革的需要,也是打破央企垄断的必由之路。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已经得到鼓励。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支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认为“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当下一些央企的改革动作,也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精神的贯彻。
    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方向既定,此前所谓“国退民进”,抑或“国进民退”的争论自然慢慢淡去。国务院国资委也一再表态,将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改革的重头戏来抓。人们由此开始关注涉及45万亿元资金的央企重组“大戏”——这场“戏”,将会是何等的波澜壮阔。
    从央企改革的战略角度来看,思路应该说已经很清晰。国务院国资委此前提出了四种改革方案,对不同类型的央企做了区别性的处理。比如,涉及到国家安全的少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采用国有独资的形式;而国有资本不需要控制可以由社会资本控股的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国有参股的形式,或者是可以全部退出。
    在这个背景下,央企走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似乎已箭在弦上。不过,了解多年来国企改革史者,不会将这场改革浪漫化。改革不易,涉及天量资金的央企改革,更可能举步维艰。很多央企自愿重组的内生动力并不足,对于这一点,应有一个理性的认知。
    如今,诸多央企已经启动改革步伐,这当然是好事。许多企业也有很多纠结的地方,比如是在集团层面,还是在子公司层面尝试混合所有制,就有很多犹豫。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看到可能的风险与各种的阻力。每每涉及国企改革,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资产转让方面如何确保透明性与公允性?过往的许多教训不可忘记。
    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个月在谈到国企改革时特别强调,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国企改革关键是公开透明,这一点已无疑问。
    当下需要面对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央企走混合所有制之路,又如何解除其他类型企业的后顾之忧?在中国的企业丛林中,央企领导者具有特别的地位,非公经济的企业家们,很容易担心与央企的合资、合作,会没有或得不到相应的话语权。央企的这轮改革,能不能在更清晰的意义上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至为重要。所有的投资者都应该用资本发言,而不是将权力与资本搅和在一起。
    某些央企就功能而言,还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利益目标,特定的时候,多多少少地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这是历史的遗留。既如此,在重组与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遭遇各种尴尬。部分央企如何陆续剥离非商业性功能,也是这场宏大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都需要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否则,“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根本无法得到彰显。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但愿这场央企改革,能在回答种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抵达目标。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金融市场
理财导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