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新上市公司频现破发 投资者不只为获客量“买单”
继港交所启动新股改革后,一大波新经济公司争先恐后涌向港股市场。
根据德勤的统计,截至2018年6月底,香港约有101只新股在港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PO),集资金额达到503亿港元,IPO发行总数同比大增48%,并创下近年来的新高。该行预测,今年下半年,香港将至少有5只并且每只集资最少100亿港元的新股,以新经济模式运作并与金融服务、科技和消费行业相关的企业登场。
7月10日,“同股不同权”第一股小米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却在开盘前的集合竞价时段直接“破发”。
“上市当天破发在内地市场较少见,但在海外市场很常见,这是上市公司、投行与市场之间的博弈,有的时候市场有大的波动,投资者就想做一些对冲来自我保护,致使股价出现震荡。”某外资投行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
“像阅文、平安好医生这种大热新股,基本在IPO定价时就反映了市场最高涨的需求,留给二级市场的水位是很有限的。其实在任何市场化定价的发达市场,新股破发都是常态,比如今年在美国上市的爱奇艺、哔哩哔哩都出现了上市破发的情况,港股是一个机构主导的理性市场,没有业绩支撑的估值泡沫很难持久。”国泰基金公司分析师在报告中表示。
新股破发超七成
2018年上半年赴港上市的多家内地新经济公司,包括猎聘网、雷蛇、天源集团、天平道合、汇付天下等均遭遇了上市首日的破发窘境。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4日,在港股新增上市的100家(剔除3家通过介绍方式上市的企业)企业中,75家企业存在破发现象,破发率高达75%。
“今年整体港股的市场气氛不好,影响新股上市后的整体表现,而且有些之前上市的新经济股票定价过高,导致上市后破发的概率大幅上升。”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师叶尚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受美联储加息、中美经贸摩擦等因素的拖累,港股2018年迄今为止的表现乏善可陈。自今年2月创下33484点的新高以来,恒生指数截至7月11日已累计下跌15.4%。
事实上,新股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后的30日内为稳定价格期,一般而言,主承销商在公司上市后可以对股价进行干预,以免受短期投机因素影响而导致股价跳水。因此,通常上市一个月后,这类公司的股价就开始遭遇“滑铁卢”。
以平安好医生(01833.HK)为例,上市稳价期于5月26日正式结束后,次日收盘直线下跌3.2%,相比上市当日最高点的58.7港元,股价下跌20%,与54.8港元的招股价相比,则蒸发了14%。自今年6月以来,股价再度直线下泻重返44港元的低位,上市至今,股价已累计下挫19.2%。
众安在线(06060.HK)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去年自9月28日以发行价59.7港元/股在港上市,上市初期股价接连暴涨,盘中曾飙升至97.8港元的高位。然而,好景不长,截至2018年7月11日收盘,众安在线下跌至46.2港元/股。
2017年11月8日,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股价曾一度站上100港元,市值接近1000亿港元。2018年7月11日收盘报73.95港元/股,市值跌至682港元,蒸发逾300亿港元。
“新股上市初期的股价表现主要受当时市场气氛的影响,比如股票认购情况、新股供给等技术性因素,但从长远来看,最终股价的表现仍然取决于公司的盈利水平等基本面因素。去年年末,一些新经济公司IPO确实太火爆,导致估值水平过高,但最终市场还是会判断公司的盈利情况、营运模式是否可持续等。”叶尚志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