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投资者已经察觉到,过去的7月份,公募基金市场掀起了一轮“清盘潮”。据Wind数据显示,以“托管结束日期”为界限,7月份公告终止合同进入清算的基金数量达到71只(不同类型份额分开计算),超过同期公告成立的基金数量51只。清盘数大于新成立数,这在国内基金市场,尚属首次。
今年已提前清盘339只
扩大到全年角度,Wind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至7月底,以“托管结束日期”为界限的清盘公募基金达339只(不同类型份额分开计算),较去年同期清盘数量增长1155.56%,并超过去年全年的148只,是去年全年清盘数量的2.29倍,创出历年最高值。
回溯历年情况来看,自2017年以来,公募基金的市场化清盘正呈现出常态化趋势,数据发现,2014年-2016年三年间,清盘的公募产品数量分别为6只、53只和34只。
具体到2018年各月,年内公募清盘数量也是在今年5月份开始增加。统计显示,今年1-3月的基金清盘数量分别为34只、14只和43只,而今年4-6月份的清盘数量则分别增至44只、61只、72只。
而从已公布了《招募说明书》和《份额发售公告》为统计标准,从2014年到2017年,新基金发行的基本数量分别为348只、865只、1202只和1014只。
德邦基金FOF负责人王群航表示,大量的同质化公募基金产品发行,远远超过了投资者的需求,因此,现在到了清理前几年基金发行泡沫的时候。
多位基金业内人士也认为,基金加速清盘一方面和去杠杆背景下,资管新规的整改需求升温,资金从公募市场“撤退”带来的规模下滑有关,另一方面亦是近年来行业内在委外业务方面竞争激烈所致。
11家公司清盘数超10只
统计显示,共有包括博时、长盛、国泰、招商、中信保诚、天弘、鹏华、德邦、华夏、民生加银、泰达红利等在内不少于11家基金公司出现了不少于10只以上基金清盘的情形。
其中,博时基金的清盘产品最多,达到33只。对此,博时基金表示,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债券市场持续震荡,并伴随基金监管的趋严,市场弱势等因素的影响,2017年基金行业产品清盘速度已明显加快。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积极响应监管及市场趋势、整合优化旗下产品线,在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公募基金主动处理旗下到期的基金。
旗下基金清盘数量排在第二位的是长盛基金,以23只位列第二。紧随其后,国泰、招商、中信保诚等基金公司今年以来旗下基金清盘数量均为22只。
根据清盘规则,公募基金持有人不足200人或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即可进入清盘程序,而不少清盘基金恰恰在上半年经历了规模上的大额缩水。
统计发现,在上述339只清盘产品中,披露了中报规模的158只基金在今年上半年内的规模缩水合计达231.36亿元。其中,博时裕晟纯债、博时安慧18个月A、招商招庆纯债A三只基金半年内缩水规模位列前三名,分别达31.98亿元、13.29亿元和9.04亿元。
建议清盘前及早赎回
基金清盘是指基金资产全部变现,将所得资金分给持有人。从规定中可以看出,基金清盘的条件相对还是比较苛刻的。即使清盘,也是按最后一天的净值把钱退给投资者,相当于强制赎回的概念。
面对亏损或即将清盘的基金,是否需要立刻赎回还是等待清盘呢?这需要看情况而定。首先,当自己手中持有的基金持仓成本价,大于现在的基金净值,就说明这只基金赔钱了,如果净值一直下滑,导致基金长期亏损,就要果断选择赎回。
其次,毕竟不是所有的基金都是亏钱的,每个季度总有那么几只基金比较坚挺,若投资者持有的基金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或者收益率很低,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转换”,把自己手中不赚钱的基金转换成赚钱的基金。
第三,投资者需关注自己手中的基金,如果该基金规模急剧变小,有被清盘的风险,建议早点赎回,免得自己持有的基金被迫清盘,届时虽然可以按净值退回资金,但耗时较长,相当于牺牲了资金的时间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