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公募基金清盘的只数为300只,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此前19年内地公募基金总共的清盘只数也就247只。
近期,公募基金二季报披露落下帷幕,某种程度受到上半年股票市场表现乏力的拖累,权益类基金在当季整体亏损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产品规模缩水严重,成为迷你基金队伍中的一员。
Wind资讯的统计表明,按照基金二季报的数据,在截至6月30日的权益类基金阵营中,如果将A、C类份额分别统计来看,394只基金季度末的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其中14只基金季度末的资产净值为零(基金如果要清盘的话,AC两类份额应该是加总规模计算的)。
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大泰金石识基研究院核心分析师王骅指出,今年以来股债双熊,基金业绩遭遇下滑,加上迷你基金体量小,无法通过加杠杆来做大规模收益,因而陷入恶性循环,导致业绩和规模双双下滑。从二季报的数据来看,规模跌破5000万的权益类基金分布比较平均,银华数量较多但是成立时间不长,大成、长信、招商、中信保诚和中银的迷你权益基金均为5只。
公募加速“新陈代谢” 半年清盘数量已创纪录
受累于上半年A股的低迷行情,公募基金清盘的现象此起彼伏,迄今仅半年多一点的时间,2018年公募基金清盘的只数为300只,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
此前19年内地公募基金总共清盘只数也就247只。仔细看今年不同时间段的清盘基金数量,今年前6个月,公募基金清盘的数量分别为35、14、43、44、61、72只,而7月份尚未完结,目前公募基金清盘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3只,今年年内整体清盘数量已经突破了300只。
清盘已经成为了公募基金公司的普遍现象。根据《红周刊》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年内清盘基金所属的基金公司约来自于50家门下,而当前内地整体的公募家数约为120家,也就是说将近半数的公募基金公司今年都有基金清盘,这其中不仅包括了成立时间较晚的次新基金公司,而且也包括了上投摩根、中欧、天弘、招商等大中型基金公司。
汇总《红周刊》的采访,实际上业内对于这一现象的观点可谓泾渭分明,其中一派质疑的声音指出,在今年市场不好的大环境中,监管趋严导致银行委外资金持续回表、机构投资者提前赎回等等现象频频出现,同时基金公司内部也有投研实力不够、管理成本升高等内在原因,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借口”,基金清盘而并非转型或合并都是对投资持有人的不负责任。
而根据《红周刊》记者的了解,通常公募基金清盘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通过召开持有人大会表决清盘;第二种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则是触发“连续60个工作日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红线;第三种则是到期清盘。不同于往年,从统计的结果来看,今年更为常见的情况是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多只名字近似的基金批量清盘,例如招商基金旗下的“丰”字系列,而这类产品更有可能是机构定制之作。
多数长盛基金权益产品“量小绩差” 清盘隐忧浮出水面
与招商基金情况类似,本周长盛基金连发六则公告,公司旗下的六只“盛”字头基金经过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表决同意通过清盘,而这6只由杨衡所管辖的基金均成立于2017年3月份,也就是说从诞生到完结前后经历了大约5个季度的时间。具体看,此次遭遇清盘命运的6只“盛”字头基金分别是长盛盛德、长盛盛瑞、长盛盛泰、长盛盛禧、长盛盛享、长盛盛泽。
来自于Wind的数据显示,长盛旗下的“盛”字头基金是蔚为庞大的基金团队,前后总共发行了约17只产品,但多数规模迷你。从二季度的数据看,长盛盛康的4.51亿是其中规模之最,而该基金的业绩和排名也相对突出,截至7月25日收盘,长盛盛康a的净值增长率约为0.07%,在1706只同类基金中排在了第601位。从该基金二季度的十大重仓可以看出,上证50类白马蓝筹几乎囊括了全部重仓的席位,工行、农行、茅台、建行更是占据了前四的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