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行业房地产新三板市场股市期市债市研报宏观海外基金港股信息披露行情交流金牛奖新媒体
首页 > 基金 > 基金焦点汇 > 2017建行·中证报金牛基金系列巡讲 > 精彩观点

李振兴:看好消费升级与新兴产业机会

作者:张焕昀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7-11-13 08:41

  11月7日,在“2017年基金服务万里行——建行·中证报‘金牛’基金系列巡讲”上海站的活动中,南方基金权益投资部董事李振兴表示,中国经济的基调是“韧性”不断增强,综合来看中期基本面企稳。而对于后市,他看好消费升级与新兴产业两个方向,并会通过秉持精选个股,追求绝对收益的理念来争取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业绩。

  “韧性”是经济总基调

  李振兴首先回顾了今年以来的市场行情走势,从上半年的绩优蓝筹单边持续上涨,到年中以来市场历经周期,环保等风格的完成轮动。对此,李振兴用十六个字来总结就是:白马争先,业绩为王,风格多元,稳字当头,市场总体是在震荡当中回暖的格局。

  而对于当前中期经济基本面,李振兴表示可以从经济、资金、政策三个方向来分析。

  经济方面,李振兴表示总的基调希望大家记住两个字:“韧性”。改革开放走过四十年,中国经济的韧性比以前更强,虽然经济增速在下行,但经济的稳健性在增强。但李振兴强调,同时也需要注意房地产价格相对过高,人口红利下降的潜在风险。

  资金方面,李振兴认为利率不存在系统性上行的基础。他分析指出,2005年以来出现三次利率上行期,前两次是系统性上行,源于经济过热、通胀高企货币政策持续收紧。2017年和2013年类似,货币政策收紧并不是因为通胀,而是为了金融去杠杆,从而导致利率结构性上行,但利率结构性上行时,社会总的融资成本上行幅度并不大。

  而对于政策方面,李振兴认为监管层强调证金不退出、限制险资野蛮人收购、加速IPO并严惩违规造假有利于市场稳定;而再融资新规限制、重拳打击行业违规违纪、强调上市公司分红也有助于市场长期规范化,对市场来说是长远利好。

  总结来看,李振兴认为,第一中国经济的增速虽然相对有所放缓,但仍然引领全球,而且稳定性在增加。第二,A股市场并不缺乏资金,而且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从全球范围来看都不缺乏。第三点是政策红利,“我们赶上了非常好的时代。”李振兴说,当然从长期来看,要正本清源树立规则。

  蓝筹行情或仍将延续

  对于后市,李振兴的判断是,首先大趋势是蓝筹股行情或仍将延续,基本面优异、增长稳健、估值具备优势的个股仍拥有投资机会。其次,随着中小盘成长股不断下跌,投资机会渐行渐近,其中优秀标的的长期收益率将优于大盘蓝筹。

  而对于看好的方向,李振兴表示可以关注两条线。第一个是消费升级,以前人们买东西追求性价比,以后会追求品质,对高额付出部分的价格不再纠结。第二个方向是新兴产业,现在是中国崛起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类科技爆发的时期,现在有一批伟大的创新企业在中国诞生,李振兴认为从过去十年来看,这一类公司能给股东带来的投资者回报是全球市场最高的,并且这种回报还会继续出现。

  谈到自身投资理念时,李振兴表示首先是精选个股,甄选“三好公司”。所谓“三好公司”,是指第一,公司经营的是“一门好生意”。最好公司赚钱比较容易,有些行业就非常容易,比如白酒等行业就是好生意;但另一些行业可能就涉及投入大、回款难等,就不算好赚钱的生意。第二,公司是“一个好公司”。好公司,意味着拥有一个较好的经营管理层。上行下效,管理经营团队的行事作风会直接影响公司内部效率、经营文化和核心竞争力。第三,公司所处于“一个好行业”。行业增速、成长空间非常重要,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行业持续处于下滑趋势中,好的管理层也难以做起来。

  秉持绝对收益的理念也是在获得优良业绩中的一个必要条件。李振兴表示,他会从三个方面落实对于稳健收益的追求:

  一是仓位高度灵活有效。在李振兴看来,衡量一只基金优劣的不仅仅应是其收益率高低,更应关注其每一份盈利背后所承担的风险。结合回撤控制要求,因此保证股票仓位的有效性、灵活性,是必要的。他表示如果在未来,一旦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出现系统性风险时,可以利用灵活的仓位,帮助客户保住收益。

  二是行业的多元配置。李振兴在持仓中不希望过分集中于某一个行业,周期、成长、价值都会关注。李振兴认为,这种做法一方面会降低市场风格的扰动,让净值非常稳健,另一方面有助于基金经理持续学习,有助于净值长期战胜市场。

  三是希望做到流动性控制。李振兴表示,他一直坚持注重选择市场流动性较好的个股作为投资标的,能有效提升交易灵活性。在出现系统性风险而市场急跌时,避免或减少出现无法撤出的局面。

  • 相关新闻


中证公告快递
及时披露上市公司公告,提供公告报纸版面信息,权威的“中证十条”新闻,对重大上市公司公告进行解读。


中国证券报官方微信


中国证券报法人微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