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月大股东疯狂套现,不仅减持数量升温,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也开始出现,频繁减持、“精准”减持、“清仓式”减持等现象开始出现,甚至利用高送转“掩护”等套路不断减持,面对这样的现象,投资者应该怎么办?
斩断大股东减持背后的利益链
在股票市场里,大股东减持自己的股份,只要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畴内,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在时下的A股市场,不少大股东和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了在高位减持,为自己捞取最大的利益,拼命通过高送转等题材炒高股价,吸引中小投资者为自己抬轿,最后高位套现,这实际上是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疯狂侵蚀,严重违背了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
查看近期的上市公司公告,发现近两个月A股市场里上市公司大股东疯狂套现,不仅减持数量升温,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也开始出现,比如频繁减持、“精准”减持、清仓式减持等,反正各种套路鱼贯而出,让人眼花缭乱。更让人气愤的是,不少上市公司事先放出高送转的烟幕弹,和机构联手,在二级市场上炒高股价,吸引大量散户投资者跟风买入,大股东和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趁机在高位疯狂套现,最终留下一地鸡毛,由散户收拾残局。此种现象,在A股市场早已习焉不察。
按理说,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只要过了解禁期,减持自家股份无可厚非,这是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自由选择的权利。问题是很多上市公司会在大股东减持的前一两个月推出高送转的“红利”,吸引市场关注和中小投资者买入,而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方则在高送转消息放出之前就大量买入上市公司股票,等到高送转消息出来之后,中小投资者受这一“利好消息”刺激,跟风买入上市公司股票。又或者,上市公司会在大股东减持前的“敏感时期”放出业绩大幅预增的消息,这中间的各种“做账”技巧一般投资者是看不出来的,和上市公司联手的机构也在消息放出之前买入股票,之后,在上市公司股价节节攀升的过程中,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就可以从容出货,这种减持的招数,演变成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减持红利”。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本来可以以1元的价格减持股份的,经此一番“资本运作”,最终也许就可以以2元甚至3元出售股份了。这中间的巨大利益,既包括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也包括各种各样的第三方机构,各方合谋,最后赚得盆满钵满,他们在分配利益时的笑靥如花,却是接盘散户的惨淡愁容。
在这场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减持盛宴中,和上市公司利益关联的各种各样的机构,事先得到消息而买入股票,实际上就是一种内幕交易。到底是谁把这些消息告诉机构,答案不言而喻。这种“减持”前后一系列运作,和赤裸裸的坐庄、控盘等宰杀散户的行为 ,本质上并无二致。
A股市场这种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减持”把戏,冠冕堂皇地被称之为“资本运作”,实质上就是内幕交易,更有甚者,一些上市公司通过“高送转”之后,股价都快创出历史新高了,还在一个劲地忽悠,继续讲故事、侃题材,意图把大量散户投资者“请君入瓮”。其实,如果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仅仅只是向资本市场宣讲自己的核心投资价值,在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再怎么讲,都无可厚非。但通过“高送转”等烟幕弹实现“精准”减持,和第三方机构合谋,就是内幕交易无疑了。如果没有和机构联手,上市公司在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减持之前仅仅来个“高送转”,也无可厚非,毕竟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外人是无法说三道四的。但明眼人其实都知道,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在减持前和第三方机构做了多少猫腻,你懂的!
或者可以这样说,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在减持股份前释放高送转等烟幕弹,和机构联手抬高股价,让散户接盘,目前还存在很大的监管漏洞。比如上市公司发布高送转的消息之后,敏感期机构不得大量买入,高送转之后多长时间内,上市公司高管不得减持股份,这些建议不一定对,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能否早点出来,斩断“高送转”为大股东减持铺路的利益链,值得市场各方好好思量。
别让清仓套现“闪了腰”
2016年减持新规出台后,尽管大部分上市公司以“绝不减持”、“择机增持”等行动来表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但在当下年报与送转方案集中发布期,公司大股东利用高送转打掩护减持套现行为显得尤其突出。
统计显示,仅2月份的8个交易日,就有涉及2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4.9亿元的减持。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去年同期。而从去年12月到今年2月15日,A股市场共有108家公司的大股东实施了278次减持,总市值涉及320亿元,其中不乏减持比例占总股本5%以上的大幅减持,涉及15家企业130亿元的市值。不仅减持数量较大,减持的理由也是花样百出,从为结婚买房到为孩子交学费,再到还债、理财、改善生活、做慈善。理由只有投资者们想不到,没有大股东们做不到。
大股东减持引起市场恐慌的最大原因是:大股东减持会导致股票价格快速下降,给股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投资者以及创始投资者而言,其实际持股成本都比较低,且经过多年分红积累,到二级市场上市以后,股价普遍有明显的上涨,进而形成巨大利差,即使低位卖出,获利也较为可观。因此,虽然其在二级市场减持的权利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但由于体量巨大,清仓式卖出对二级市场的冲击不言而喻。
案例表明,大股东减持或直接造成公司股价的下跌。跃岭股份(002725)2月10日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合计减持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3.15%的股份。公告当日,公司股票价格即大幅下挫7.31%;截至2月16日,短短5个交易日内,该公司股价较公告减持日累计下跌9.85%。而同期,上证指数累计上涨1.46%。
然而,大股东减持,中小投资者是无法预料的,只能眼睁睁地等待“被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作为投资者应对大股东减持手法有所了解。
股民最不愿看到的一类就是高送转拉升股价配合大股东减持。高送转本是上市公司回报股东、树立公司优质形象的重要方式,然而,近年来高送转成为了上市公司股东减持套现的重要套路。数据显示,2016年,共有150余家上市公司推出高送转方案后,出现重要股东减持现象(减持100万股以上),很多公司打出“高送转+拉高股价+减持”的组合拳。
另外还有一种坚持则是画大饼拉高股价后减持。给公司贴上各种“股价会涨”的标签,比如基本面,新兴行业,转型,定增等等。总而言之,业绩不够,PPT来凑。事实上,通过研究高管减持的比例、频繁程度等行为,并结合二级市场股价分析,投资者可以大致分析出高管减持的力度和目的。虽说减持防不胜防,但了解大股东的减持动机总归对投资是有利的。看是蓄谋已久的减持,还是临时起意,看股价高位就抛一些。
当然,大股东减持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悲观。有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存在部分上市公司通过“高送转”方案配合股东减持,但一些高成长企业确实有理由通过“高送转”加强股票流动性,或者借此扩张股本将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利润分配与转增股本属于上市公司内部的事,只要股东大会通过即可实施,很难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喊停,监管部门也只能给予监管和关注。一段时间内,高送转题材的炒作热度依然很高,监管层难以禁止高送转,但通过不断加大问询和监管力度,能够制止部分内部人士通过高送转来谋取不当利益,有利于市场的规范健康成长。
大股东减持还需制度来规范
A股股东减持历来不缺话题。近期,证券市场上出现了“精准”减持、“清仓式”减持等现象,其中不乏诸如山东墨龙“违规减持+业绩变脸”等对市场造成不良影响的股东减持案例,引发各方关注。
何为重要股东?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即为重要股东;并且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由于身份特殊,也被市场列为重点关注对象。数据显示,截至2月中旬,今年以来沪深上市公司共发布232份减持公告,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董监高及其亲属的净减持金额累计达107.68亿元,去年的减持金额累计达3609亿元。去年有338位股东在经历一轮或多轮减持后,持股数已变为零,实现“清仓式”减持,涉及275家上市公司。并且,在一季度,A股将迎来总量达1443.57亿股、市值约1.87万亿元的限售股解禁;伴随着违规减持案例频现,一度令市场“失血”的风险担忧有所蔓延。
事实上,在现有减持框架下,不乏一些漏洞可钻。例如,部分上市公司重要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方式,可绕过“上市公司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等监管要求,在短期内便实现大规模减持甚至“清仓式”减持。除“清仓式”减持外,“精准”减持也多次出现。较为常见的方法例如有部分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在利空消息发布之前减持,或涉嫌与一些机构合谋推高股价后再减持,或通过高送转“掩护”其减持。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不难看出,目前重要股东及董监高减持存在的问题是制度不够完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存在内幕交易等。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此前曾表示,股份转让是上市公司股东的基本权利,但权利的行使必须依法合规,在不影响市场秩序的前提下进行。大股东在减持股份时应当诚实守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自律规则并遵守承诺,不得滥用控制地位和信息优势侵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对于减持过程中涉嫌信息披露虚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证监会将坚决查处,严格追责。更进一步,在加大力度打击违法违规减持的同时,监管部门也有望进一步完善大股东及董监高减持制度。
业内普遍认为,从美国、中国香港证券市场的实践来看,其规范大股东及董事、高管人员减持行为的核心思路,均可概括为“疏堵结合”。大多从限售期、减持方式、减持数量等多方面对减持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其中,锁定期虽然并不算太长,但相关的交易申报、信息披露及减持数量要求比较严格。
由此,我国内地证券市场可以在借鉴海外市场减持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上市公司具体持股实际,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完善关于大股东及董监高减持的制度规定,建立监管大股东及董监高减持股份行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股东及董监高依法、透明、有序减持。
诚然,规范股东股份转让权利以保障中小投资者利益和市场稳定性,已是各国证券市场的通行做法;规范A股重要股东及董监高在减持中存在的问题也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有利于保障中小投资者利益,更有利于维护市场稳定,以免市场乃至宏观经济面临“失血”风险。
大鳄是怎么养成的?
大股东辛苦一生将公司上市,该不该有回报?该!大股东减持股价大跌,会不会招人恨?会,但是没有办法,猪养肥了要宰,地里庄稼熟了要摘,只要没有违规减持,做好了信息披露,股民恨归恨,除了用脚投票,终究是没有一点办法。
拿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2016年10月,山东墨龙发布公告称,公司扭亏为盈,2016年度净利润预计为600—1200万元,随后股价上涨,在此期间大股东张荣恩父子一路疯狂减持,超过了5%都没有公告,套现约4亿元。然后到了2月3日,节后的首个交易日,山东墨龙又发布业绩修正公告,调整了2016年度业绩预告,称之前算错了,2016年度亏损了近6.3亿元,即将要被ST,股价一泄而落。
业绩说变就变,持股说减就减,股价犹如过山车,而依靠公开信息炒股的中小投资者却成为鱼肉,这样的公司,这样的股东至今没有收到任何处罚。据说有股民会对其进行起诉,但是是否涉嫌虚假陈述及操纵股价还需要监管部门进行查实。是的,就算是这样,股民都无法起诉山东墨龙,因为按照现有法规条例,法院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违规操作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监管部门及交易所的处罚决定,而不是交易所不痛不痒的问询。
除了业绩的调整,高送转也是配合大股东套现的惯用伎俩。去年年底,上市公司天龙集团发布公告,公司多名股东拟进行减持,合计减持比例超过16%,一个星期后,随着减持公告而来的是高送转公告,作为去年A股第二家宣布高送转的公司,在披露了10股转15派0.5元的“高送转”预案后,天龙集团在随后的两个交易日中连续两天涨停,然后公司实控人开始减持股份,4个交易日累计套现11亿元。要知道,这个公司自2012年上市以来的净利润合计才1.3亿左右,而这一个高送转套现仅大股东就直接赚了10倍,这样的高收益买卖哪个公司不眼红。同样的,除了被交易所问询,天龙集团依旧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这种通过业绩预告调整或捆绑高送转预案配合大股东减持的行为,已经涉及股价操纵和内幕交易,但是目前由于法律法规的部分缺失,导致这些游走于证券法规漏洞和边缘的股价操纵行为成为既得利益者,而且将不断被后来人所效仿。不要幻想资本会自带道德,只有透明的制度和规则才能束缚这些违规行为,目前证券市场这样的诟病太多,此前刘士余振臂一呼,将矛头直指“资本大鳄”,表示资本市场不允许大鳄呼风唤雨,对散户扒皮吸血,要有计划地把一批资本大鳄逮回来。但是反过来想想,对比中小股民,像山东墨龙、天龙集团这样的公司算不算有资金、有信息的大鳄?大鳄不是生下来就是呼风唤雨的,正是由于监管缺失、相关法律缺位,才给了他们生存的空间。
记得一家上市公司在回应大股东减持行为时是这样说的:这就是资本时代盛宴带来丰厚的果实,但我们是否还应看到,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再者,这些钱还是投到现实的产业去了,还在国内转着,总比贪官贪出国门要好得多呀。临渊羡鱼,不如我们也走上创业的道路吧。
这番回答很有诗意,希望事实也正是如此,减持套现的资金是用在了项目建设上,终有一天会反哺上市公司,而不是轻轻松松割了小股东的韭菜。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