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证50指数:专精特新“小巨人”主阵地 年度涨幅创历史新高
9月26日至10月31日,北证50指数上涨102%,北交所再次成为投资者热议的焦点。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主阵地,北交所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先进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等行业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至11月18日,北交所公司数量257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占比近八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本文拟介绍北证50指数,并探析北证50何以成为本轮行情的领涨者。
北交所和北证50指数
北交所于2021年9月3日注册成立,是我国第一家公司制证券交易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是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一环。北交所成立一周年后,北证50成分指数发布。北证50(899050)是北交所的首只核心宽基指数,由北交所规模大、流动性好的最具市场代表性的50只上市公司证券组成,以综合反映市场的整体表现。
从北证50成分股的行业分布来看,电力设备占27%,医药占14%,其他行业比较分散。从市值分布来看,北证50指数的成分股主要集中在小市值区间,截至2024年10月,北证50指数的成分股中,有50家公司的市值在100亿元以下,占比达到96.00%。仅有2家公司的市值在100亿元-500亿元之间,占比为4.00%(数据来源:Wind)。
2023年9月,《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发布,在监管层和市场端两方面作用下,北交所的热度逐渐升温,在今年9月24日拉开序幕的新一轮行情中,上演了一波势如破竹的上涨行情。
目前,北证50市盈率已接近50,高于创业板和科创板,近期巨大的涨幅表明市场对参与北证50交易的热情高涨,但同时也可能存在短期价格过高的问题,投资者应保持理性,多元配置资产,关注市场波动,以期实现长期收益。
北交所的投资价值浅析
专精特新“小巨人”主阵地,激发新质生产力。成立三年来,北交所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支持符合新质生产力方向的企业上市发展。截至目前,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已超过1.4万家,北交所257家上市公司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过一半,高新技术企业超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占比近八成,10家公司获得“单项冠军”认证,16家公司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专家分析称,北交所引导更多资金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的中小企业聚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专精特新企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借助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多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在关键技术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部分企业专注产品创新,在半导体等领域荣获单项冠军,发挥了稳链补链强链的重要作用。
北交所吸纳优质企业,包容性进一步提升。随着北交所IPO审核周期进一步缩短,加速了优质企业的上市节奏。北交所包容性更强的优势有望进一步体现,只要企业自身有意愿、具备条件,在北交所IPO理应成为更小、更早、更新企业的重要选择。
同时,当前北交所首发股东减持规则、融资融券信用交易制度、首发战配发行规则等诸多规则较注册制下的科创板、创业板有较大不同。这一方面体现了北交所的创新性,也体现了承载中小企业证券化使命下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独立性。伴随着优质企业不断上市,投资者结构不断丰富,投资者参与率不断提升,北交所的制度提升空间值得期待。
北交所企业具备较优的成长性,公募资金入市空间广阔。根据Wind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北交所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归母净利润超过78亿元。其中,213家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超过80%;超过四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6家净利润同比增幅超50%,13家公司净利润过亿元。可以看到,北交所企业业绩增势喜人,一方面来自公司较好的基本面,另一方面或由于北交所公司规模较小,成长性更加突出。
公募资金也在加速布局北交所。北证50指数发布后一个月,首批8只北证50指数基金发行成立。2023年以来,多只北交所主题基金与北证50指数基金陆续成立。数据统计,公募资金投资北交所的总市值,从2020年9月的1.4亿元,增加到今年6月的60亿元,市值占比也从0.2%增长到2%。截至今年6月,共有275只公募基金参与了北交所投资。
最后,个人投资者参与北交所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申请权限开通前20个交易日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内的资产日均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不包括该投资者通过融资融券融入的资金和证券);二是参与证券交易24个月以上。投资标的方面,反映北交所市场热度的指数是北证50指数,但尚无相关ETF产品可供投资。
因此,目前投资者参与北交所以个股投资为主,个股波动性较指数更大,投资者更需在投资时谨慎选择,应合规交易,理性参与,不要盲目追高。未来如果发行北交所相关ETF,投资者可以保持关注,届时便于一键布局北交所。